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5-02-18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6条规定,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在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导致他人遭受人身损害时,赔偿权利人有权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法院应当支持赔偿请求。如果损害结果是由第三人的侵权行为导致的,那么责任应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然而,如果安全保障义务人存在过错,即在其能够防止或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那么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在承担责任后,安全保障义务人可以向第三人追偿。赔偿权利人起诉安全保障义务人时,应将第三人作为共同被告,除非第三人无法确定。
根据我国于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37条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在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导致他人受损时,应承担侵权责任。如果损害是由第三人的行为造成的,那么责任应由第三人承担。如果管理人或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那么应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根据上述规定,安全保障义务人只有在其能够防控的范围内才需承担责任。如果安全保障义务人不存在未尽合理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的过错,那么他应被免除责任。为了达到平衡利益的目的,避免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过重的法律责任,限制社会公众的行动自由,我们需要遵循社会价值的基本判断。判断标准一般为:安全保障义务人的实际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特定操作规程的要求,是否达到同类社会活动或一个诚信善良的从业者应达到的通常程度。同时,还需要结合安全保障义务人所从事的营业或其他社会活动、可预见性、因果关系等具体情况来认定责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