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10-15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是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并让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利益。然而,一些商家却利用这一政策打着营改增的旗号,采取一些欺诈手段,以变相涨价获取不当利益。这种行为已经超过了法律法规的底线,属于价格欺诈,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改革稳定大局。因此,这些商家应该为他们不当的发展策略付出代价。
价格欺诈有多种表现形式,以下是其中的十种:
商家在商品标价上虚假标明价格,误导消费者。例如,某饭店在商品标价签上标明象鼻蚌价格每斤78元,但实际结账时却按每斤200元结算,并声称标价是小象鼻蚌的价格。
商家采用两套标价簿,提供价格低的标价簿点菜,结账时却按价格高的标价簿结算。例如,某酒店提供价格低的标价簿点菜,但在结账时发现其中大部分菜肴的价格超过了提供的标价簿上的价格。
商家使用误导性文字进行价格宣传,以达到虚假标价的目的。例如,某商厦以“出厂价”搞促销活动,销售某品牌洗衣机,但实际出厂价比宣传的价格要低。
商家在宣传中夸大其商品价格的低廉程度,误导消费者。例如,某公司在其经营场所以“全市最低价”进行宣传,但实际上其商品价格多数高于其他商家。
商家以虚假的折扣方式进行价格宣传,误导消费者。例如,某商店以“全场2折”的宣传方式,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商品按照这个折扣销售。
商家在促销活动中进行模糊的赠送,使消费者无法获得预期的赠品。例如,某餐饮公司宣传买一送一,但实际上只赠送了价值较低的一碟羊肉。
商家在促销活动中设置隐蔽的价格附加条件,误导消费者进行循环消费。例如,某百货公司采取“购物返券”的方式促销,但没有事先告知消费者只有等值人民币现钞才能使用这些券。
商家在降价销售中虚构原价,以使消费者产生折扣的错觉。例如,某商场销售皮夹子,使用降价标价签标示原价158元,现价98元,但无法提供原价的交易票据。
商家承诺的价格优惠未能兑现,误导消费者。例如,某超市承诺在特定时间段购买某品牌清洁抹布实行买三送一,但实际上消费者并未获得赠送。
商家销售的商品质量与价格、数量与价格不符,误导消费者。例如,商店将有质量问题的商品按照正品价格销售,或者标称一定数量但实际数量不符。
以上这些价格欺诈行为都是不合法的,消费者可以直接投诉,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