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信托财产所有权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信托法 > 信托构成 > 信托财产法律知识

简析信托财产所有权

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2-18

 
103673
一、揭开英美法“双重所有权”的面纱

双重所有权的起源

双重所有权的产生根源于英国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庭抗礼。在信托制度出现之前,英国流行的是用益权制度。最初,用益权的目的是规避封建法律对财产转移的限制。根据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约定,用益权产生。然而,在当时的英国,约定的义务并不受法律的强制,因此受托人是否履行与委托人的约定是由他自己决定的,受益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寻求衡平法院的帮助。大法官以“委托人背信弃义是不道德的,受益人得不到相关财产利益是不公正的”为由,赋予了受益权以衡平法上的效力。结果就是,受托人享有普通法上的所有权(法律所有权),而受益人享有衡平法上的所有权(衡平所有权)。

用益权法的制定与双层用益

由于用益权常被用作规避法律的手段,损害统治阶级的利益,英国议会于1535年颁布了《用益权法》,试图通过规定“普通法上的所有权和衡平法上的所有权都归受益人所有”来阻止滥用用益权。然而,人们又在实践中发明了双层用益,即A作为委托人将土地转让给B,约定B为C的用益,而C又是为另一人D的用益而占有土地。在这种双层用益中,只有C的用益权会受到《用益权法》的限制,达到规避法律的目的。然而,D的用益权也失去了法律的保护。因此,在Sambach v. Dalston一案中,衡平法院再次介入,确认了第二层用益中用益权人的合法权益。为了与第一层用益作区别,衡平法院将第二层用益称为“trust”,并将一切不受用益法保护的用益都统称为“trust”。

双重所有权的形成过程

通过双重所有权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由于规避法律的需要,委托人将自己的财产“转让”给了受托人,使其在外部享有该财产的所有权。这种“转让”符合普通法的要求,因此普通法承认了受托人的“法律上的所有权”。然而,一些不忠诚的受托人却忽略了为受益人持有和管理财产的目的,因为他们知道“为受益人持有和管理财产”只是他与委托人之间的约定,在普通法下,合同不能强制执行,委托人和受益人都无法对他采取行动。因此,衡平法出面干涉,以“正义、良心和公平”的名义。然而,此时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已经由普通法确认归属于受托人,“衡平法当然不能违背议会的制定法,同时,凡是普通法承认的权益,衡平法也予以承认”。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衡平法只能在承认受托人“普通法上的所有权”的前提下,为受益人提供救济,赋予受益人“衡平法上的所有权”,要求受托人履行受托义务。

延伸阅读
  1. 保护信托的法律定义
  2. 信托、自益信托和处分信托的区别
  3. 信托法律关系的定义和主体
  4. 信托受托人的权利和义务
  5. 股权信托受益权转让的法律规定

信托构成热门知识

  1. 房地产信托的出现背景
  2. 诉讼信托与债权信托的比较分析
  3. 集合资金信托的设计原则
  4. 如何正确理解债权信托
  5. 融资租赁信托的操作流程
  6. 民间资本介入解决控制权和公司治理问题的益处
  7. 委托人的权利与义务什么
信托构成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