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6 更新时间:2024-07-28
环境法律责任制度是环境法律制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保障,各种环境义务就只是一种宣示,无法实现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更无法实现环境法的立法目的。法律在规定权力、权利和义务的同时,必须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以规范或约束权力、权利的行使以及义务的履行,防止权力、权利的滥用或玩忽以及义务的懈怠,从而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关于法律责任的定义,目前法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如处罚说、后果说、责任说、否定性评价说、义务说、负担说等。然而,这些观点都不能完全明确法律责任的内涵。根据对责任与义务关系的分析理解,可以认为在传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除了明确规定的法律责任外,其他的义务性或职责性规范也可以理解为法律责任规范。因此,法律责任是指法律规定的公民或法人应当履行的行为,以及违反法律规定而由国家机关强制责任者承受的否定性评价或相应的处罚、惩罚或制裁。
综合对环境法律责任概念以及环境保护法本身的分析,可以总结出环境法律责任的几个特征:
然而,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中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够全面、不够明确具体,甚至存在着失衡与不足。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虽然在过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经过二十年的环境和社会变迁以及法律规范与社会实践的相互适应和检验,它已经凸显出许多不足与缺陷。在各项单行环境法律不断完善的情况下,环境保护法已无法含摄和统领整个环境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精神,也无法对环境法的各个领域进行综合与协调。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仅六章,四十七条,格式简单,内容笼统,似乎只是应付立法的需要。因此,其中的法律责任规定存在缺陷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实际上是一部污染防治法,通篇都在倾斜性地叙述污染防治与处罚。尽管第一条总纲性地明确提到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但第四章至第34条都是在强调如何防治污染,而对其他公害没有提及,甚至没有明确公害的定义和范围,导致在真正发生公害时法律无法适用。第五章中,法律责任的规定主要是关于造成污染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和承受方式,以及强调环保行政主管机关对污染环境者享有的管理权限。这给人们一种印象,即环境保护法中的法律责任仅限于污染者因不法行为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而环保行政主管机关应履行相应的防治职责。然而,随着社会和自然状况的变化,环境法不应再仅仅是环境管理法或污染防治法,而应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循环型社会为路径,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