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补偿的问题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12-09
经济补偿金的定义和法律特征
一、经济补偿金的概念
经济补偿金是指破产企业在解除劳动合同前向职工支付的一种物质上的补偿。破产企业职工经济补偿金是指破产企业在解除劳动合同时按照职工的工龄和一定工资标准一次性补偿职工的费用。
二、经济补偿金的法律特征
经济补偿金具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1. 补偿主体的适格性:破产企业职工经济补偿金的发放对象是破产企业的职工,包括企业的合同制职工、非合同制的正式职工和临时性职工。对于未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但已构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也应作为企业职工同等对待。此外,对于劳动合同期满后仍在企业工作、未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或与企业签订不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职工,以及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发生时仅与企业签有不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职工,也应认定劳动者与企业有事实劳动关系,劳动者应享有与企业职工同等的权益。2. 补偿数额的确定:经济补偿金的数额根据职工的工作年限和一定工资标准确定,具体数额由企业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给职工。3. 适用条件的区别:经济补偿金的适用条件与职工安置费用有严格的区别。经济补偿金适用于破产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时,而职工安置费用仅适用于试点城市试点范围内已纳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计划》的国有工业企业破产时。
三、经济补偿金的发放情况
根据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3条规定,只要用人单位主动提出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无论破产时还是非破产时,一般都要向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例如,对于用人单位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情况,除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外,还需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25%的经济补偿金。
四、对于破产企业职工的经济补偿金支付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纳入国家计划调整的国有企业破产案件只占很小的比例,而大量的破产企业案件未纳入国家计划调整。根据笔者的观点,对于破产企业中的职工,均应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而非职工安置费用。因此,在破产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时,应按照职工的工作年限和一定工资标准支付经济补偿金,以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五、劳动合同期限不清问题的处理
在审理破产案件时,法院不能以劳动合同履行期限不清而否定劳动者与企业的劳动关系。根据1995年劳动部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0条第二款规定,不得将法定解除条件约定为终止条件,以规避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承担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的义务。因此,法院在审理破产案件时应充分考虑劳动者与企业的实际劳动关系,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应有的经济补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