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保护债权人是如何体现的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破产法 > 破产债权债务 > 破产债权法律知识

破产保护债权人是如何体现的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2-02

 
93714
在现实事务中,一家企业破产了,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债权人,因为申请破产一般是到了资不抵债的程度,债权人的债权是很难实现的。那么破产保护债权人是如何体现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解答。

企业破产过程中损害债权人权益的表现

破产立法的首要宗旨是平等地保护债权人的权益,然而实践中,一旦企业破产,其债权人往往处于被动不利的境地,这种债权人权益被侵犯的主要表现有:

一、债权人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的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保障

根据我国《破产法》第7条、第8条以及《民事诉讼法》第199条的规定,债权人和债务人享有提出破产申请的权利。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破产案件由债务人提起,甚至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秘密向法院提起的。由于债权人难以全面了解债务人的经营状况,破产法对资不抵债企业破产的时间界限也未规定。这导致已达破产边缘的企业在债权人因客观情况不能提出破产申请,债务企业又没有申请破产的情况下,企业的财产状况持续恶化,使债权人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二、债权人在破产案件审理中的合法权利难以得到落实

根据我国《破产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债权人会议的职权是“讨论和通过破产的处理和分配方案”。然而,在目前的许多案例中,包括银行在内的债权人的该项职权并未得到落实。清算组和法院确定什么方案,就实施什么方案,在没有得到债权人会议通过的情况下,法院便裁定予以执行,债权人的意志和利益也就无从体现和保证。

三、一些破产企业存在“假破产真逃债”的行为

除确实由于破产企业无产可破外,债务人还想方设法低估破产财产价值,压低偿债比例,转移破产财产。有些企业将财产转移,另立公司或划小核算单位,搞空壳假破产,待破产清算结束后,以原企业的有效资产重新开张,甚至出现了企业一面酝酿破产,一面投资兴办新厂的情况。有的企业利用破产清算中获取的高额优先受偿费重新组合,入股联营建立起新的企业。一些部门从地方、部门保护出发,帮助企业出谋划策,以使企业“起死回生”,破产成了某些地方政府保“一方平安”的最佳选择。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四、债权人的抵押、担保物优先受偿权受到侵害

有些破产企业故意制造抵押权人合法有效抵押为无效抵押的假象,剥夺银行等有效抵押权人的优先受偿权,因此造成额外损失。

五、破产案件执行中的困难导致债权人受偿财产得不到保障

由于破产往往是财务状况恶化到极点才进入破产程序,破产财产在扣除各种费用款项后,所剩无几。许多破产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会计账目与实际脱节,清算难度大。再者,企业要债难是普遍现象,破产企业债权也很难兑现,债权难以全部收回,财产难以及时到账,准确评估,实践中往往又不能因一两笔债务尚未收回就停止破产程序的进行,其结果是直接导致债权人受偿率降低。

企业破产过程中债权人权益屡遭侵害的原因

一、政企不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我国社会经济中的政企不分现象根深蒂固,政府和企业的产权责任和经营职责没有分清,政府往往忽视市场因素,片面强调计划,控制企业。这导致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选择经营者不当。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看中了破产制度保护债务人利益的一面,为甩掉债务包袱,轻装上阵而搞“破产”。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将破产作为一种搞活企业、搞活地方经济的经验来推广。这种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根源导致了政府对破产案件的干预,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二、破产法不够健全,破产制度有待完善

在破产申请方面,没有明确规定企业申请破产的标准,缺乏保障债权人实现破产申请的机制。在具体制度方面,破产主体适用法律问题、破产清算人员的组成和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等方面存在不明确、不统一的情况。相关法律对于破产违法责任的规定也存在缺陷,违法行为难以受到追究、法律起不到应有的惩戒、警示作用。此外,相关配套制度如产权交易、财产拍卖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等也尚不健全,影响了破产制度的规范运作。

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现象严重

侵害债权人权益的现象,有许多是有关部门、企业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所致。一些地方法院不经债权人会议讨论就直接裁定破产财产的分配方案,缺乏对法院、清算组、评估机构等部门的有效监督。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严重,一些地方法院为保护本地债务人和债权利益而不惜损害国家银行和外地债权人的利益。破产过程中的违法行为难以受到追究、法律起不到应有的惩戒、警示作用。

加强对破产过程中债权人合法权益保护的对策

一、深化企业改革,减少行政对破产案件的干预

通过深层次的企业改革,依法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真正做到政企分开,让企业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刹住企业破产逃债的枉法之风,解决行政干预企业破产,损害债权人权益的问题。

二、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破产工作稳步进行

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依法加强对企业破产的宏观调控,通过完善破产法规和制定宏观的破产规划,明确破产目标、数目,掌握和控制破产的方向、进程、范围,使破产始终处于宏观调控的框架之内,改变目前的盲目性和无序化状态。

三、完善破产法律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

加强破产法律的制定和修订,明确企业申请破产的标准,建立保障债权人实现破产申请的机制。完善破产清算人员的组成,确保债权人代表参与清算,保障债权人对清算情况的了解和利益的保证。规范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的制定,明确分配顺序和标准,避免额外损失。加强对破产违法责任的规定,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四、加强执法监督,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

加强对法院、清算组、评估机构等部门的监督,确保公正执法,防止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的法律监督机制,加强对破产案件的审查和监督,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加强对破产违法行为的打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维护破产制度的权威和公信力。

减少行政干预,优化企业破产管理

转变政府职能,创造适宜的法制环境

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政府在企业破产工作中应依法办事,减少行政干预,使企业破产成为一种市场行为而非政府行为。政府需要转变职能,创造适宜的法制环境来推行破产制度。在处理破产案件时,法院应独立行使审判权,确保企业破产的操作统一、有序、科学、合理、合法。同时,要有效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和“假破产、真逃债”的现象发生。法院应直接介入并加强监督清算组的成立及其职责的履行,评估机构的评估活动,资产变现的方式。

完善破产立法,规范破产行为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制定一部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全部企业组织形式的完整统一的破产法。现行破产法的内容简单、粗糙,存在制度疏漏、概念模糊、范围界定不明、标准划分不确定、法律规范缺乏可操作性等缺陷。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成功立法经验,系统完善我国破产法。

在实体方面,需要修改完善债务人的破产能力、破产财产、破产无效行为以及撤销权、破产费用、破产宣告、别除权、取回权、抵销权、否认权、破产免责等制度。例如,新破产法应明确规定破产财产的范围,解决清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针对利用破产法逃债的情况,建议延长破产企业诸违法行为无效的限制期限,或设定适当标准并健全相关的监督机制。

在程序方面,需要修改完善破产案件的管辖、民事诉讼规范的作用、破产原因、破产的申请与受理、临时财产管理人、债权申报、债权人会议、和解程序、破产宣告、破产清算、破产程序的终结等制度。破产法应明确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有义务及时向法院申请破产,对怠于申请而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法定代表人应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对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不同意企业破产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情况,应由这些部门承担赔偿责任。此外,法律应规定债权人有权依法起诉恶意逃债的债务人。

由于破产案件复杂,破产立法滞后,对案件审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建议设立专门的破产法庭,在不同经济区域设立由最高法院直属的区域分院,以便迅速公正、顺利地处理破产案件和破产犯罪案件。

健全破产犯罪制度

破产犯罪是一种新兴的有组织犯罪,由于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破产犯罪活动常常被合法化。现行破产法中对破产犯罪缺乏系统规定,制止和预防破产犯罪受到不利影响。因此,需要修改、制定新的破产法,增加、完善有关破产犯罪的法律规定,构建完善的破产法律体系。

破产法应增设欺诈破产罪、破产受贿罪、拖欠破产罪等罪名,完善破产犯罪的刑罚制度,加大对破产犯罪的打击力度。审计部门应加强对破产企业法人代表及其他有关人员的稽核,对企业破产负有责任的人员应依法处理。

延伸阅读
  1. 保护信托的构成要素
  2. 保护信托的法律定义
  3. 债权人委员会行使职权的条件
  4. 重整计划执行期限的法律规定及重要性
  5. 民法典企业破产重整对债权人好吗

破产债权债务热门知识

  1. 债权申报的特别情形
  2. 破产债权人代理人的权利与义务
  3. 小额债权人的特殊保护
  4. 公司债务重组的具体方式
  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审理企业破产和改制案件中切实防止债
  6. 关联公司破产案中如何对债权人利益进行保护
  7. 入股个人独资企业可以吗
破产债权债务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