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07
1. “财务困难”不能独立作为债务重组前提条件。
根据新债务重组定义,只要企业处于财务困难时期,无论其续营价值是否大于清算价值,都可以与债权人达成让步协议进行债务重组。然而,对于续营价值小于清算价值的财务困难企业,应该进行破产清算。这样的定义会导致一些问题。一方面,已经做出让步的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续营价值小于清算价值的债务企业持续经营会摧毁投资人原本可以通过清算获得的价值,从而导致企业的恶性循环,甚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灾难性影响。因此,只有在处于财务困难时期的债务人的续营价值高于清算价值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健康、公平、公正的债务重组。
2. 对债权人让步的硬性规定存在问题。
新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债权人做出的让步,是指债权人同意以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金额或者价值偿还财务困难的债务人的债务。”这一规定给“债权人的让步”提供了量化的判断标准,看似方便了债务重组业务的实务操作,但实际上排除了一部分具有债务重组实质的债务重组。首先,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是因为债务到期债务人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来偿还债务,此时债权人同意接受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偿还,不论高于或等于还是低于债务账面价值,本身就是一种让步。从资产的流动性和风险来看,现金的流动性大于非现金资产,风险较低。如果可以在现金和非现金资产之间做出选择,任何一个债权人都会选择现金偿还。因此,债权人接受非现金资产就是一种债务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