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0-05
破产重整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引入的一项重要制度。自实施以来,破产重整在预防企业破产、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缺乏立法和实践经验,我国的破产重整制度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作为最后一道救济程序,传统的破产制度注重保护债权人利益,旨在实现债权人的公平清偿。而现代破产制度则强调保护更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破产重整作为一项现代破产程序,强调给予陷入困境的企业最大的生存和振兴机会,阻止所有债权人,包括担保债权人在内,立即追偿。根据世界破产重整立法例,一旦重整程序启动并批准重整计划,重整期间所有债权人,无论是否同意重整计划草案,都不得行使权利。这对债权人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
理论上,重整制度旨在最大程度地拯救企业,通过保持和扩大企业的整体价值,实现债权人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理论上的最大化未必等于实际上的最大化。由于经营风险的存在,不是所有的重整都能成功。此外,债务人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机会主义倾向也存在。因此,债权人并非总能实现比破产清偿更大程度的受偿,甚至可能因重整的拖延或失败而导致债权受损。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严重,因为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许多国有企业仍受政府干预。当这些企业陷入财务和债务危机时,政府可能强制要求启动重整程序,最终危及债权人利益。此外,重整过程中,债权人往往被要求“顾全大局”,不断退让、减损债权利益。立法和实践经验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
立法和实践经验不足的一个基本后果是对债权人利益的考量不足。在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下,法院很难抵抗政府的压力,可能因地方利益考量而忽视、损害债权人利益。此外,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重整立法和实践尚缺乏经验,对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况缺乏充分预见,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机制和措施设计不完善。最后,重整制度的初衷是拯救企业、实现债务人和债权人利益的最大化,但很可能被债务人企业利用为规避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机会主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