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什么意思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1-19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其实在中有相关的条文进行规定,主要有三个原则,即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及公平责任原则,现在我们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一起跟随手心律师网小编来看看吧。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解读
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以行为人的过错为归责依据,根据行为人对其造成的损害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指的是违法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及其后果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在民法中,无论是故意伤害还是过失致人伤害,行为人都应承担民事责任。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一般侵权行为,要求行为人谨慎并努力避免损害后果的发生。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时,受害人需要证明加害人对损害具有主观过错,即故意或过失,否则其主张将不能成立。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现有科技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很难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过错,或者在特殊领域中几乎不可能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故意或过失。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过错推定责任作为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殊适用方法应运而生。过错推定是指在特定情况下,法律规定行为人只有在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才能免责。适用过错推定时,被告需要证明自己无过错,否则应承担举证责任。过错推定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权益,减轻其举证责任。
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由与损害结果有因果关系的行为人承担侵权赔偿责任,不论其是否有过错。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目的是更好地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当行为人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时,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一些特殊的侵权责任,如高度危险作业、动物致人损害、环境污染等情况。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能够加重行为人的责任,使受害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更容易实现,保护受害人的权利。
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在双方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公平地分担损失的原则。在处理侵权问题时,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并不能解决所有情况。在某些情况下,既不存在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也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然而,如果受害人无端遭受损失却得不到任何补偿,就不符合公平原则。因此,在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之外,公平责任原则应运而生。需要注意的是,公平原则不应成为独立的归责原则,而是作为民事责任分配的依据。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明确规定了当事人在双方均无过错的情况下,可以责令对方或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因此,公平原则已经被包含在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中,不需要另行设立。综上所述,过错责任原则以行为人的过错为归责依据,无过错责任原则以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公平原则作为民事责任分配的依据。这三个原则在不同情况下起到了平衡个人自由和社会安全、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在归责原则体系中,公平原则已经涵盖了公平责任原则的内容,不需要单独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