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5-02-27
一般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由多元性的归责原则构成。该体系是由不同归责原则构建的系统结构,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成。一般民事责任归责原则体系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以主观上具有过错为归责根据的原则。它是民事责任最主要、最普遍的归责原则,在归责原则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一般民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过错责任原则实行过错推定,即为了保护被害人,法律推定侵害人实施侵害行为时主观上具有过错。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民事责任中,不以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作为民事责任构成要件。只要行为人实施民事违法行为,存在损害后果以及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就应承担民事责任。
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在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且无法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情况下,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责任的归责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是一种例外性的归责原则,旨在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由当事人共同分担损害后果。
过错责任原则是经济犯罪民事责任的唯一归责原则,具有其特殊性。过错在经济犯罪中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心理状态。故意是指经济犯罪主体预见到自己行为会损害他人权益的结果,仍然希望或放任该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过失是指经济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会损害他人权益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虽然已经预见却轻信该结果可以避免的心理状态。
过错责任原则在经济犯罪民事责任中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经济犯罪主观上具有故意,少数具有过失。经济犯罪主体的故意或过失是构成经济犯罪的必要要件之一。若行为人没有故意或过失,就不可能构成犯罪,也不可能构成经济犯罪。对于经济犯罪造成的他人损害,也不存在按照公平原则判令该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因此,经济犯罪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只能是过错责任原则,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在经济犯罪民事责任中具有特殊的法律意义。在某些经济犯罪中,犯罪主体实施的行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对受害人证明主观上的过错和损害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困难。为了加强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对一些经济犯罪民事责任也实行过错推定。过错推定是过错责任原则适用的特殊情况,即在经济犯罪主体所实施的行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只要受害人能证明其所受损害是由犯罪行为造成的,而犯罪主体又不能证明自己对造成损害没有过错,法律上推定犯罪主体主观上有过错并应对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
在我国刑法中,对于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等经济犯罪,只要受害人能证明其所受损害是由犯罪行为造成的,而犯罪主体又不能证明自己对造成损害没有过错,法律上推定该犯罪主体主观上具有过错并应对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以加强对受害人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