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及时送达的原因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民事送达法律知识

未及时送达的原因

点击数:41 更新时间:2023-12-12

 
87961
在民事诉讼法中,有法律文书送达的规定,这和刑事诉讼是有区别的。民事诉讼中不是所有案件当事人都出席判决的,所以才有送达的规定,但由于总总原因,法律文书的送达也很困难,那么文书未及时送达的原因是什么?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

未及时送达的原因

一、被告躲债逃避法律责任

许多民间借贷案件中,由于债务人经营不善或投资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债务人选择逃避法律责任,躲避法院的传唤和法律的追责。这种逃避行为导致起诉案件无法及时送达被告。

二、拒收文书的当事人缺乏应对举措

在司法实践中,一些受送达人采取各种方式拒收法律文书,躲避送达。例如,由于双方不熟悉,受送达人明明近在眼前,却擦肩而过。另外,有些当事人明明在家,却不开门,甚至报警反击。还有一些当事人在起诉前还在家,但法律文书送达时却突然失踪。对于这些躲避行为,缺乏相关的法律应对措施,导致送达工作变得困难。

三、被告公司地址不详、注册不实

在诉讼案件中,许多被告是公司,也存在许多送达困难。有些公司的工商登记地址不准确,可能是因为地址变更未及时登记或其他原因,导致法律文书无法顺利送达。还有一些公司只是临时租赁的“皮包公司”,出事后人去楼空,送达工作也无法完成。对于外地公司的被告,送达难度更大,工作人员可能会白跑一趟,大大降低了送达效率。

四、法律对下落不明界定标准不明确

法律规定,对于下落不明的当事人,可以采取公告送达方式。然而,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何种情况下可构成下落不明的情形,需要哪些证明材料。实际上,许多案件中的当事人并非下落不明,而是故意躲避或更换联系方式,使法律文书无法送达。在当前社会维稳形势严峻、信访案件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办案人员对是否采取公告送达存在疑虑,导致案件拖延,影响了办案效率。

五、电子送达方式缺乏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新增了“电子送达”这一方式,具有及时、便捷的特点。然而,在实际案件中,电子送达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相关依据证明当事人是否接收到法律文书。因此,电子送达在实际工作中只处于探索阶段,无法普遍应用。

送达的方式有哪些

一、直接送达

直接送达是指法院的送达人员将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直接交给受送达人、同住成年家属、代收人或诉讼代理人的送达方式。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如果受送达人本人不在,可以交给同住的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指定了代收人,可以交给代收人签收。向法人或其他组织送达时,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办公室、收发室、值班室等负责收件的人签收或盖章。如果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法院可以向受送达人或诉讼代理人送达。向除受送达人以外的人送达视为直接送达。

二、留置送达

留置送达是指当受送达人或有资格接受送达的人拒绝签收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时,送达人依法将其留放在受送达人住所的送达方式。留置送达适用的条件是受送达人或有资格接受送达的人拒绝签收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在进行留置送达时,送达人应邀请基层组织或受送达人所在单位的代表作为见证人,并向见证人说明情况。见证人不愿签名或盖章的,送达人应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将文书留在受送达人住所,即产生送达的法律后果。

三、委托送达

委托送达是指当受诉法院无法直接送达时,将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委托其他法院送达受送达人的方式。委托送达应在进行直接送达有困难的情况下进行,只能委托其他法院,不能委托其他机构或组织。委托法院应出具委托函,并附上诉讼文书、法律文书和送达回证。接受委托的法院将文书送达受送达人,视为委托法院进行了送达,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四、邮寄送达

邮寄送达是指当受诉人民法院无法直接送达时,通过邮局以挂号信的方式将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邮寄给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邮寄送达应附有送达回证。如果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与送达回证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不一致,或者送达回证没有寄回,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五、转交送达

转交送达是指根据受送达人的情况,将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交给有关机关或单位转交给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适用转交送达的情况有三种:受送达人是军人时,通过其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受送达人被监禁时,通过其所在监所或劳动改造单位转交;受送达人被劳动教养时,通过其劳动教养单位转交。转交的机关或单位在收到文书后,必须立即交受送达人签收,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六、公告送达

公告送达是指当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其他送达方式无法实施时,法院将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通过公告的方式送达的方式。公告送达实际上是一种推定送达,即公告后受送达人有可能知道公告内容,也可能不知道,但法律视为送达。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法院在案卷中应记明公告送达的原因和经过。

延伸阅读
  1. 如何解除婚姻关系当对方下落不明
  2. 拆迁方提供的法律文书是否可以不签署?
  3. 法院送达法律文书的法律意义及方式
  4. 涉外离婚的送达方式
  5. 法院公告的后果及影响

民诉与仲裁指南热门知识

  1. 法律咨询:行政强制执行的机关是谁
  2. 回避申请的提出及处理
  3. 养一只辐射陆龟是否构成刑事犯罪行为
  4. 先予执行的操作流程
  5. 车祸伤者的赔偿起诉期限
  6. 财产保全提交资料得多久下来
  7. 离婚做财产保全,可以保多久
民诉与仲裁指南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