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24-01-28
执行回转,又称再执行,是指在案件执行中或者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法院或其他有关机关撤销或者变更的情况下,执行机关对已被执行的财产重新采取执行措施,将其恢复到执行程序开始时的状态。执行回转制度是一种针对执行错误的补救措施,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33条和《执行规定》第109条对其进行了规定。
根据《执行规定》,执行回转的适用条件包括: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14条的规定,执行完毕后,如果据以执行的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确有错误,被人民法院撤销,对已被执行的财产,人民法院应当做出裁定,责令取得财产的人返还;如拒不返还,则可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根据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1条的规定,如果人民法院在先执行后,根据已生效的判决,申请人应当返还因先予执行所取得的利益,适用民事诉讼法第214条的规定。该意见第275条规定,如果其他法律文书执行完毕后被有关执行机关依法撤销,经当事人申请,适用民事诉讼法第224条的规定。
根据最高院《执行规定》第109条的规定,在执行中或执行完毕后,如果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人民法院或其他有关机关撤销或变更,原执行机构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214条的规定,依当事人申请或依职权,按照新的生效法律文书,作出执行回转的裁定,责令原申请人返还已取得的财产及其孳息。如拒不返还,则可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根据最高院《执行规定》第110条的规定,执行回转时,如果已执行的标的物是特定物,应当返还原物。如果无法退还原物,则可以进行折价抵偿。根据上述规定,执行回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此外,《规定》第14条第1款规定,对于被执行人与其他人共有的财产,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执行措施,并及时通知共有人。第3款规定,如果共有人提起析产诉讼或申请执行人代位提起析产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并在诉讼期间中止对该财产的执行。根据该规定,在人民法院对共有物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后,无论是执行案件当事人还是案外人,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析产诉讼。这种析产诉讼不仅可以解决诉讼当事人之间的权益争议,同时还具有排斥法院执行行为的效力,因此也是一种典型的执行异议之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