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3 更新时间:2023-10-07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基层人民法院负责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一般来说,基层法院主要负责处理普通案件。中级人民法院则负责处理诉讼标的额在五千万元以上的案件,而基层法院的管辖标的额一般在五千万以下。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高级人民法院负责管辖诉讼标的额在3亿元以上的一审民商事案件,而这些地区的中级人民法院则负责管辖诉讼标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一审民商事案件。
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重庆等地的高级人民法院负责管辖诉讼标的额在1亿元以上的一审民商事案件,而这些地区的中级人民法院则负责管辖诉讼标的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一审民商事案件。
吉林、黑龙江、江西、云南、陕西、新疆等地的高级人民法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负责管辖诉讼标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一审民商事案件,而这些地区的中级人民法院则负责管辖诉讼标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一审民商事案件。
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高级人民法院负责管辖诉讼标的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一审民商事案件,而这些地区的中级人民法院则负责管辖诉讼标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一审民商事案件。
在审判实务中,一些法院存在突破级别管辖权限受理诉讼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初始违反级别管辖规定,即法院受理诉讼时争议标的数额等明显超出其级别管辖权限;另一种是后发违反级别管辖规定,即在受理诉讼时,原告主张的争议标的数额在受诉法院级别管辖权限内,但在开庭时,由于原告增加或变更了诉讼请求,导致争议标的数额超出了受诉法院的级别管辖权限。
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是民诉法赋予当事人的一项权利,原告如果正当行使此项权利,是没有问题的。然而,问题在于原告利用此项权利来规避级别管辖。原告在起诉时故意将争议标的额降低到下一级法院的级别管辖权限内,以便使下一级法院能够合法地受理其诉讼。然后在法院开庭审理时,原告再要求增加或者变更诉讼请求,使争议标的数额发生变化,超出了受诉法院的级别管辖权限。
原告这样做有几重目的。首先,是为了使下一级法院能够合法地受理其诉讼。其次,是为了使管辖权异议的规定无法发挥作用。最后,是为了将二审法院由原来双方共同所在行政区域的法院变为自己所在地区的法院,以求得本地法院的“特殊保护”。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原告的这种做法通常是在得到下一级法院默许后进行的,甚至是原告的律师事先与受诉法院的法官共同事先安排好的。因此,当被告对级别管辖提出异议时,法官往往以答辩期已过为理由不予理睬,继续对案件进行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