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4-06-16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工资拖欠的时间限制和责任如下:
对于非全日制用工,即临时工或小时工,每个工资支付周期不得超过15天。具体的支付时间由双方协商确定,如果没有按时支付工资,则视为拖欠。
对于全日制用工,工资应该每月以货币形式支付一次。具体的支付时间由用人单位在规章制度中规定,如果没有按时支付工资,则视为拖欠。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有以下情形之一,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经济补偿:
对于劳动报酬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用人单位应支付差额部分,如果逾期不支付,则需按照应付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根据《劳动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工资。
劳动部发布的《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第四条明确了“无故拖欠”工资的定义,即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超过规定的付薪时间未支付劳动者工资。
此外,《刑法修正案八》中增加了一个新罪名——恶意欠薪罪。根据该修正案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式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将受到刑事处罚。
对于单位犯罪的情况,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处罚。如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需要强调的是,法律对于“正当理由”的定义是明确的,用人单位不能随意找借口来拖欠工资。例如,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困难、资金周转受到影响而暂时无法按时支付工资的情况,需要与本单位工会协商一致,并在一个月内支付劳动者工资。同时,延期支付工资的时间应告知全体劳动者,并向主管部门备案。
总之,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否则拖欠工资都属于“无故拖欠”,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