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4-10-24
1. 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其本人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照一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包括:
(1)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2) 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3) 劳动者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4)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5) 用人单位裁减人员,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6) 用人单位被撤销或解散,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7)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 若劳动者的月工资低于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则按照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的标准计算经济补偿金。若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则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应按不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3. 若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或发放安置费。
1. 此政策仅适用于省地方国有企业中特别困难的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
2. 特别困难企业的界定标准:
特别困难企业是指上年度亏损且固定性支出大于现金流入的企业。困难企业的认定财务数据选取以上年末企业财务决策为基本依据,并参考《会计法》执法大检查的检查结论。
3. 补助资金的申请:
特别困难企业拟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时,可向同级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提交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应包括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计划、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资产负债情况、职工工资发放情况、职工签定的协议书、领取基本生活费明细表、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及构成、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需求、自身筹集经济补偿金能力等情况,并填报相应的申请表。
4. 对特困企业进行认定:
接受企业申请后,由同级财政、劳动(保障)和经贸等部门对企业的困难程度按规定标准进行认定,确定为特困企业的,报同级政府批准。
5. 享受补助资金数额的核定:
(1) 对认定的特困企业,由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对企业当期应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经济补偿金支付标准、经济补偿金实际需求额及分担比例进行审核,并在企业填报的补助资金请表上签署意见后,将申请表报同级财政部门。
(2) 同级财政部门接到同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初审意见后,对企业应享受补助资金数额进行核定,并通知企业将应承担的经济补偿金足额划拨到市经济补偿金财政专户。财政部门同时将本级财政应承担的补助资金划拨到市经济补偿金财政专户。
(3) 县(区、县级市)属国有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申请补助资金的情况,按前述程序进行申请认定,企业应承担的经济补偿金和县(区、县级市)财政应承担的补助资金由县(区、县级市)财政建立经济补偿金财政过渡专户进行筹集,并按统一规定将资金缴入市经济补偿金财政专户。
市、县(区、县级市)财政部门将企业和本级财政安排资金到位情况及时通知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及时批准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计划,企业与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关系的手续,并为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在工商银行办理个人收款帐户,同时将职工收款帐户明细报同级财政部门。
市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对本地区已核定的特别困难企业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情况进行汇总,并将计划解除劳动关系职工情况录入数据库,连同申请表以及企业和同级财政经济补偿金到位凭证,一并报省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申请省财政补助资金。省财政、劳动(保障)部门对各市上报的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情况和企业、财政资金到位情况进行审定,并按规定计算省财政应承担数额,在15日内将省财政应承担补助资金预拨至市经济补偿金财政专户。
对收到的省补助资金,连同企业和同级财政安排的资金,财政部门应在15日内将资金划拨至收款银行职工个人账户,由企业通知已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到银行领取经济补偿金。
县(区、县级市)企业解除关系的职工应得的经济补偿金,可由市经济补偿金财政专户划拨至县(区、县级市)经济补偿金财政过渡专户,并按上述程序发放。县(区、县级市)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职工较少的也可由市统一发放。
省直困难企业经济补偿财政补助资金的支付,依照上述程序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