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22-01-19
我国市场交易中存在一些竞争者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采取假冒、仿冒的手段来侵害合法经营者的利益,以他人的知名商品来销售自己的商品,导致市场混淆。市场混淆行为对社会具有巨大的危害,因此各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都禁止市场混淆行为。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通过第5条对市场混淆行为进行规制,禁止经营者采用以下不正当手段损害竞争对手:
经营者不得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来销售自己的商品。
经营者不得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与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经营者不得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经营者不得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虽然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市场混淆行为,但其重点更多放在假冒或仿冒行为上,对市场混淆行为中的购买者问题研究相对不足。缺乏对购买者问题的研究,使得市场混淆行为与侵权行为难以准确区分,导致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在立法和执法上存在不完善和不到位的问题。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执法和理论研究中对市场混淆行为中的购买者问题并未给予充分关注,主要原因如下:
购买者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首先关注的是自身的权益。因此,如果购买者的权益没有因市场混淆行为受到损害,他们对市场混淆行为并不关注。即使购买者的权益受到侵害,如果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更方便和更充分的救济渠道保护自身权益,他们对市场混淆行为仍然不会非常关注。实际情况是,市场混淆行为中的购买者利益并不一定会受到损害,即使受到损害,他们也可以通过民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保护自身权益。因此,购买者并不特别关注某个假冒或仿冒行为是否构成市场混淆行为。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市场混淆行为中的购买者问题进行研究,为竞争执法机构在执法实践中提供参考意见,并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的修改提出立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