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23-10-02
根据《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六条的规定,夜市摊贩未对商品明码标价,并且使用两种标价签或者价目表等情形的行为属于价格欺诈,而不属于虚假宣传。
根据《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六条,经营者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的标价行为,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属于价格欺诈行为:
(一) 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的商品信息与实际不符,并以此手段诱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购买;
(二) 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签或者价目表,以低价吸引顾客并以高价结算;
(三) 使用欺骗性或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诱导他人与其交易;
(四) 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极品价等价格表示无依据或无法比较;
(五) 降价销售所标示的折扣商品或服务,其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
(六) 销售处理商品时,不标示处理品和处理品价格;
(七) 采取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不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或者馈赠物品为假劣商品;
(八) 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时,不标示或含糊标示附加条件;
(九) 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
虚假宣传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经营者以向公众介绍科学研究成果的形式,对科学上未做定论的研究进行定论性宣传,以达到掩盖真相、误导消费者的目的。
经营者对产品性能进行夸大、不符合实际的宣传,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经营者在广告中谎称已取得专利证书,以增加产品竞争优势,但实际上并未获得专利证书。
经营者在产品中夹带扉页或宣传单,使用虚假的或歪曲的忠告性用语,以抬高自己商品的地位,暗示只有自己的产品是真实和优质的。
经营者在企业介绍、产品广告等处使用包含他人名义、商誉和形象的宣传用语,以暗示与他人存在特殊联系,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经营者宣称自己的产品是“首创”、“独家经营”等,以营造排他性的氛围,误导消费者,侵占其他同业经营者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