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如何规定同时履行抗辩权的
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10-10
德国民法典第322第1款规定:一方因双务合同而对向其负担的给付提出诉讼的,主张另一方享有的、在对待给付履行前拒绝给付的权利,只具有判决另一方同时履行的效力。那么法律是如何规定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接下来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解答。
法律规定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方式
引言
根据《合同法》第66条规定,当一方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债务时,对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然而,关于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的法律效果,法律上并未做出具体规定,实务中也存在不同的理解。
同时履行判决或交付给付判决
根据姚新华教授的观点,当债务人行使抗辩权时,法院可以作出两种判决:一种是债权人败诉判决,要求原告先进行给付,然后再行起诉;另一种是同时履行判决,即一次性判决达到实体法设立抗辩权的目的。
债务人未主张抗辩权时的判决
根据王泽鉴先生的观点,如果债务人未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法院应作出被告给付的判决。换句话说,法院不得在未经当事人主张之事项上进行裁定,也不得在未经当事人请求之事项上进行裁决。原则上,法院只能对当事人声明的事项进行裁判,否则将违反民事诉讼不告不理的原则。
被告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时的判决
根据王泽鉴先生的观点,当被告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时,法院应作出同时履行的判决,无需基于当事人的请求。即使被告未提出同时履行判决的请求,只要其已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法院也应作出同时履行的判决。这一观点认为,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主张或请求的可测得范围来进行判决。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行使时机
《合同法》并未规定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行使时机。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实务中,同时履行抗辩权可以在诉讼上和诉讼外均可以行使,无需等待诉讼的进行。当债务人在诉讼上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时,法院应当予以审理。而债务人在诉讼外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但在诉讼上由当事人陈述,法院也应予以审理。然而,对于债务人在诉讼上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提出时机,尚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同时履行抗辩权属于事实上的主张,应在二审言词辩论终结前提出。然而,这一观点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因此,筆者认为,债务人应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同时履行抗辩权,否则将被视为放弃抗辩权,法院可直接判决其败诉,二审时也不予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