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4-11
合同欺诈:行为人签约时的主体是虚构、假冒的,存在无营业执照、无办公地点、无资金和货源等重大不真实情况。
合同诈骗:行为人以签订或履行合同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合同欺诈:行为人在签约时或合同有效期内具备充足的货源或后备货源,有可靠的资金来源或担保,或具有找到货源、资金的可能性,或具有承担违约责任的能力。
合同诈骗:行为人通常无履行能力且不实际履行合同义务,或仅履行少量义务,以骗取更多财物。
合同欺诈:行为人签订合同后积极为履约作出努力,或虽不能全部履约但自愿返还已取得的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或愿意承担违约责任。
合同诈骗:行为人根本不考虑如何履行合同,或者以履行其中一部分为诱饵,对其余部分不再履行,也不退还已取得的对方当事人的款物。
合同欺诈:合同当事人取得对方货款后,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或履行合同所必须的开支。
合同诈骗:合同当事人取得对方财物后用来偿还其他债务或进行违法活动,甚至携款潜逃,根本不履行合同。
上述几个方面不可单独作为区分的标准,应进行全面考察,综合判断。尤其要抓住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这一重要标准,结合客观行为和危害后果,才能正确区分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