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合同诈骗中的"非法占有"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7-03
合同诈骗罪是行为主体在主观方面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的行为,那么合同诈骗中该如何认定行为人主观方面的非法占有目的呢?接下来,听听手心律师网小编的看法。
如何认定合同诈骗中的"非法占有"
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的目的
在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的目的应当在行为人实施诈骗犯罪行为之前产生。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形成犯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犯罪行为。刑法认定某一行为为犯罪行为的标准不仅在于该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还必须符合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因此,对于行为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合法取得对方财物之后才产生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况,不能认定其之前的取得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因为行为人在取得行为之前并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就不可能实施属于合同诈骗罪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诈骗行为。如果行为人在取得财物之后才产生非法占有目的,这将导致因果关系时间序列性的颠倒,与我国主客观相统一的刑法理论相违背,从而导致“客观归罪”。
非法占有的目的的时间序列性
犯罪故意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即犯罪故意在先,犯罪行为在后。在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的目的应当在行为人实施诈骗犯罪行为之前产生。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进而骗取对方财物的犯罪行为是在非法占有的目的产生之后实施的。如果认定非法占有的目的可以产生在行为人合法取得对方财物之后,将导致因果关系时间序列性的颠倒,从而产生逻辑错误。这与我国主客观相统一的刑法理论相违背,从而导致“客观归罪”。
事中故意与事前故意
非法占有的目的可以是事前故意或者事中故意,但不可能是事后故意。在事中故意中,行为人在非法占有目的产生之前取得对方财物的行为不能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只有在非法占有目的产生之后的行为才能被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因此,事中故意与事前故意在性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产生在犯罪行为之前,只是两者处于合同订立、履行的不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