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辞证据的定义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民事诉讼参加人法律知识

言辞证据的定义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8-01

 
427091

言辞证据,也称为人证,是指以人的陈述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它包括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人证言、鉴定结论、辩认笔录等。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言辞证据,是鉴定人根据司法人员提供的材料,对与案件有关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后发表的意见或看法,从而作出的书面结论,其实质仍是一种人证。在英美法系国家中,鉴定结论属于证人证言的范畴,称为“专家证言”或“专家意见”。

言辞证据的特点

言辞证据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

1. 静态与动态并存

言辞证据不仅仅停留于孤立、静止的状态,而是能够从动态上揭示案件发生的起因、过程和具体情节,从而有助于判明案件的性质,分清当事人有无过错,并明确责任的大小。言辞证据能够从总体上以至在细节上把握案件的全貌,使办案人员了解案件的全过程。这是实物证据无法达到的。

2. 兼有易变性

言辞证据是由提供证词的人对于案情事实的折射反映。由于主、客观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反映现象有可能失真,或者不完全符合案情的本来面目。提供言辞证据的人往往出于各种动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夸大或缩小案情事实。在司法实践中,虚假陈述和不实证言并不罕见。

审查证人的内容

1. 审查证人的作证能力

审查证人是否具有作证能力,即是否具备相应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听说的证人,应注意其听觉能力;对于近视或老眼昏花的证人,应注意其视力和记忆能力。

2. 审查证人证言的内容来源

审查证人对所证的事实,是直接感知还是间接感知,是亲眼所见还是听人所说。要充分考虑案发时距离的远近、光线的明暗、有无障碍物等客观环境。

3. 审查证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

注意审查询问证人的地点及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已履行告知义务。证人是否与案件当事人或案件本身具有利害关系,是否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言辞的过程

言辞证据的形成过程包括感受、判断、记忆和复述四个阶段。

1. 感受

当事人、证人、被害人等看到、听到或经历案件中的事实或情节,立即在大脑中形成印记,为作证的基础。每个人的感受能力和环境条件不同,导致感受程度和准确性存在差异。

2. 判断

言辞证据中包含判断的成分,每个人的判断能力不同,造成证词的误差。

3. 记忆

人的记忆能力与年龄、健康状况、职业习惯等有关。记忆能力因人而异,随着时间推移,记忆会逐渐模糊或消失。

4. 复述

留存在人脑中的印记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每个人的表达能力不同。语言表达能力是证词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言辞证据在其形成过程中经历四个阶段,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失真。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对证人的作证能力、证言的内容来源和证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等进行审查,以确保言辞证据的可靠性。

民诉与仲裁指南热门知识

  1. 行政诉讼时效的规定
  2. 财产保全的申请和担保
  3. 新《民诉法》下的诉讼保全程序
  4. 交通事故的起诉费用标准
  5. 交通事故责任方无赔偿能力的解决办法
  6. 法院保全费用的收取方式
  7. 被告解除财产保全的法律程序
民诉与仲裁指南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