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0-20
根据《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第5条和我国《海商法》第192条的规定,国家主管机关在海难救助中享有一般救助人的权利,包括:
1. 无偿使用被救助人的设备:在进行救助行动时,国家主管机关有权合理使用被救助人的设备,这也是被救助人通力合作的义务。
2. 获得救助报酬:国家主管机关在救助行动有效果时有权获得救助报酬。被救助人有义务支付救助报酬,而国家主管机关享有这一权利的前提是救助行动必须有效果。对于“有效果”的理解包括:救助标的被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即使救助行动保存了全部或部分救助标的,但最终未能保存下来并非由于救助人过失造成,仍然被视为救助有效果。
3. 获得特别补偿:在对构成环境损害危险的船舶或船上货物进行救助时,国家主管机关有权获得特别补偿。
4. 要求被救助人提供担保和支付救助款项:救助行动结束后,国家主管机关有权要求被救助人提供担保并支付救助款项。
与权利相对应,国家主管机关也应承担一般救助人的义务。这些义务包括:
1. 保护被救助人的合法权益:国家主管机关在进行海难救助时,应尽力保护被救助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救助行动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2. 提供必要的救助:国家主管机关有责任提供必要的救助,保障被救助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3.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国家主管机关在海难救助中应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的规定,确保救助行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4. 协调救助行动:国家主管机关应协调各方力量,确保救助行动的协调进行,提高救助效率和成功率。
综上所述,国家主管机关在海难救助中享有一般救助人的权利,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为了解决当前存在的争议和误解,应根据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的规定,结合救助实践,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