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2-02
当前的法律规定对于合伙纠纷案件来说过于概括和宽泛,缺乏操作性。尽管《民法通则》和司法解释对于个人合伙的概念、特征、法律地位、合伙盈余的分配和债务的承担等原则进行了规定,但对于合伙成立要件、合伙终止与清算的关系以及具体的清算程序等方面并未有明确规定,且现有条文已经滞后于形势发展。这导致合伙纠纷案件中的实际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法官感到无能为力。
在成文法国家,法官的判例权力很小,判例并不是正式的法律来源。尽管最高院和下级法院制定了判例指导,但这些判例对法官并无约束力,只能作为参考。法律规定通常滞后于实践,因此对于审判实践中的复杂问题,需要上下级法院共同研究,形成相对统一的法律适用机制。然而,在合伙纠纷案件中,三级法院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裁判思路和标准。这可能是因为该类案件数量较少,上级法院未予关注,或者是因为个人合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难以统一。因此,法官在审理合伙纠纷案件时,缺乏可参考的裁判思路,处于茫然和无助之中。
合伙在许多人眼中只是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因此,当事人对于合伙法律规范的认知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当事人在诉讼中提出的诉求五花八门。实际上,根据《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合伙纠纷案件中当事人主要提出以下几种诉讼请求:要求分配合伙盈余或利润、要求分担合伙亏损、要求偿还合伙债务代偿款、要求赔偿退伙损失、要求按比例分割合伙财产。然而,在审判实践中,由于当事人的错误认识和缺乏可参照的模式,当事人往往提出返还投资款、垫付款、支付合伙期间费用、赔偿经营亏损损失或支付合伙亏损补偿款等不适当的诉讼请求。当事人的不适当请求给诉讼渠道增加了障碍。法官有义务排除不适当请求,但在当前的审理模式下,基层法院对于合伙纠纷案件的处理无法准确把握,只能消极回避,最常见的方法是引导当事人撤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