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07
无差别杀人的定性取决于具体情况。如果被认定为恐怖活动,将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没有被定性为恐怖活动,而是被视为报复社会的行为,则应根据其故意杀人情节的恶劣程度进行处理。
根据《刑法》的规定:
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的,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积极参加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他参加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可以并处罚金。
如果犯罪行为同时涉及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将根据数罪并罚的规定进行处罚。
故意杀人的,将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于无差别杀人的原因,需要从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会地位结构、经济结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和分化,可能导致一种失范感受的产生。菱形社会结构的缺乏、贫富差距过大、发展机会的不均等以及社会分层流动的停滞等因素,都可能使社会成员感到相对剥夺,甚至产生极度的仇恨和心理不平衡。
当然,这种感受可能是主观的,因为对于合理的社会差距,是否能够正确认识是一个问题。然而,无差别杀人者往往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因此更容易在主观上感受到不公平,并且难以获得心理的平衡。
从个人层面来看,无差别杀人的凶手往往具有较低的道德标准。因为在生活受到压迫时,许多人不会选择杀人,更不会去伤害弱小无辜,而道德观念较差的人则更愿意杀人,甚至在自杀前选择“拉几个垫背的”。
从家庭层面来看,过度依赖父母的子女也是无差别杀人的一种内在原因。受亚洲传统文化影响,家庭关系将每个家庭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子女往往成为父母的附庸,容易使一些人在成年后仍然依赖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再加上没有工作实现个人价值,个人很容易产生否定自身的极端想法,也容易在封闭空间内怀有怨恨和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