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3-12-14
根据法律规定,承租人在返还船舶时,船舶应当处于与交船时相同的良好状态,除非是船舶自然磨损。如果船舶没有保持与交船时相同的良好状态,承租人有责任修复或者赔偿。
承租人应在租期届满时将船舶返还给出租人。然而,由于承租人难以准确把握最后航次的结束时间,通常会出现提前返还船舶和延期返还船舶的情况。
提前返还船舶是指承租人在租期届满之前将船舶返还给出租人。在这种情况下,出租人应接受船舶的返还,但可以向承租人索赔因此造成的损失。出租人接受船舶返还后,应采取必要措施来减少损失,例如尽快将船舶租出。
延期返还船舶是指承租人在租期届满之后将船舶返还给出租人。根据船舶性质的不同,延期返还船舶分为合法最后航次和非法最后航次。
根据我国《海商法》第143条的规定,承租人有权在合同规定的还船日期之后超期使用船舶以完成航次,超期期间,应按照合同约定的租金率支付租金。如果市场租金率高于合同约定的租金率,承租人应按照市场租金率支付租金。
返还船舶的地点通常是双方事先约定的几个港口或一个范围,由承租人选择最终的返还地点。为了具有更大的选择性,承租人通常会要求约定一个较大的范围。
合同通常规定,返还船舶时船舶应处于与交船时相同的良好状态,自然的损耗除外。根据我国《海商法》第142条的规定,承租人在返还船舶时,船舶应当具有与交船时相同的良好状态,但船舶自然的损耗除外。
国内大部分融资租赁机构缺乏既精通租赁又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与船舶相关的专业机构合作不够密切。目前我国融资租赁机构的专业水平较低,与船舶经纪人、船级社等专业机构的合作较少。因此,在进行船舶融资时,只能依据一般企业的贷款规则,无法根据航运、造船业的特点进行信用评估,增加了因认知不足而产生的法律风险。
目前国内的船舶融资租赁通常通过光船租赁等方式实现。出租人将船舶所有权登记在自己名下,但将融资租赁船舶以光船租赁等方式交付给承租人经营,船舶的经营权、管理权归承租人享有,出租人几乎无法了解船舶营运的真实情况和船舶本身的实际情况。
由于出租人对船舶的监控不足,无法掌握与船舶相关的债权债务关系,也无法及时防范可能发生的船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