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的定义和作用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生政策 > 社会热点 > 仲裁法律知识

仲裁的定义和作用

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4-01-19

 
312226

仲裁的定义和特点

仲裁是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指双方当事人自愿将争议提交第三方仲裁员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的过程。与诉讼和审判不同,仲裁是一种自愿的特殊调解方式,区别于强制调解。仲裁需要当事人根据双方订立的仲裁协议,将争议提交由非司法机构的仲裁庭进行裁判,并受其裁决约束。与法院的审判活动一样,仲裁涉及当事人的实体权益,是解决民事争议的一种方式。

劳动仲裁法院的强制执行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对用人单位的公司账户或财产进行查封和拍卖。如果用人单位的老板故意转移财产,法院可以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进行拘留。

根据该法第五十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已生效的调解书和裁决书,当事人应按规定的期限履行。如果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法院应当依法执行。

劳动仲裁与工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的规定,劳动者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用人单位应按照劳动合同和国家规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不得以任何理由克扣。如果用人单位克扣工资,劳动者可以直接提起劳动仲裁。除了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外,公司还需支付相当于工资报酬25%的经济补偿金。

劳动仲裁的流程

1. 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的劳动争议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申请时需携带仲裁申请书2份、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2份、相关证据复印件和证据清单2份,以及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

2. 提交材料后,仲裁委将在5个工作日内立案,并给双方举证期和答辩期。之后进行开庭审理,双方进行调解,若调解不成,仲裁委将下达裁决书。劳动仲裁的结案期限为60天。

3. 在申请劳动仲裁期间,劳动者可以去新单位工作,不会耽误工作进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工资应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以上是关于仲裁的定义和特点、劳动仲裁法院的强制执行措施以及劳动仲裁与工资问题的相关内容。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如果对某事件的处理结果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以向第三方申请仲裁解决。不同的仲裁单位或部门会有不同的要求。如有法律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条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一条

延伸阅读
  1. 第一章:总则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七章涉外民事关系的规定
  3. 工伤赔偿协议的诉讼时效
  4. 合同仲裁之后还能起诉吗
  5. 仲裁裁决撤销程序的法律背景及评析

社会热点热门知识

  1. 要二倍工资是否一裁终局的问题
  2. 宪法对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规定
  3. 选举法修正案:农民工及流动人员参与选举,城市名额减少
  4. 劳动争议裁决的终局情形
  5. 拖欠工资过了诉讼时效怎么办
  6. 什么是协议仲裁制度及仲裁协议?
  7. 旷工被辞退是否有权利享受工资
社会热点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