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08-2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一旦民事判决或裁定产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如果一方拒绝履行,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将案件移交给执行员进行执行。
对于对方不履行法院判决的情况,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当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时,人民法院有权向相关单位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以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相关单位必须予以配合。人民法院有权根据具体情况扣押、冻结、划拨或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但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履行义务的范围。
如果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被查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法院会强制执行。即使在判决生效后第一次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时,即使没有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法院通常会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股票、房屋等情况。如果没有上述财产可供执行,法院会终结执行,并通知申请执行人到法院做一份书面笔录,执行法官会向申请执行人展示在各金融机构、证券机构、房管部门查询被执行人财产的相关记录。在第一次终结执行后,如果申请执行人再次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则需要提供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否则法院不会再主动查询被执行人财产情况。
1、负担相关执行费用。
2、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3、被罚款、拘留直至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刑法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