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4-26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发生工伤的职工无法向用人单位要求人身损害赔偿,而是要依照该条例要求工伤保险待遇。然而,如果工伤是由单位之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受伤职工可以向第三人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的规定:
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
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工伤赔偿的前提是劳动关系,这里的“劳动关系”是指适用劳动法律的特定关系。而人身损害赔偿则是在一般的雇佣、帮工、承揽过程中发生的身体损害。
工伤案件没有城镇和农村居民之分,而一般人身伤害案件需要根据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计算赔偿标准。由于大部分工伤受害者是农民工,农村居民的赔偿标准远低于城镇居民的赔偿标准。因此,一般来说,工伤的赔偿数额高于人身损害赔偿。
工伤赔偿适用《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劳动法规,而一般人身伤害赔偿案件适用《民法典》及人身损害司法解释。
工伤赔偿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劳动仲裁机构处理,而一般人身伤害赔偿直接由法院受理和审理。
工伤赔偿由劳动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适用的标准是《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一般人身伤害赔偿由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适用的标准是人身损害或交通事故鉴定标准,如《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18667-2002)和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对于同一种伤情,工伤伤残等级要比交通事故的伤残等级更有利于伤者。
在工伤纠纷中,如果对劳动者的伤害事实、工作年限和工资标准存在争议,用人单位负有举证责任,即举证倒置。如果用人单位无法提供证据,法院将直接采信劳动者的主张。而一般人身伤害案件中,受害者对自己的伤害以及工资标准负有举证责任,如果受害人举证不力,将承担不利后果。
工伤赔偿的一方当事人是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另一方是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体户。而一般人身损害案件的主体可能都是自然人。一般而言,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体户的赔偿能力远远不如自然人。
工伤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即不对劳动者进行过错责任划分。而一般人身伤害赔偿需要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划分责任,如三七开、二八开。
通常情况下,工伤事故发生后,赔偿款项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支付。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如医药费,一般由用人单位先行垫付,后期再进行报销,不需要直接支付给劳动者本人。工伤赔偿的具体时间因情况而异,一般需要1到6个月才能获得赔偿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