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25
工伤,也称为职业伤害,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导致机体组织受到突发性意外损伤的情况,例如职业性事故引发的伤亡和急性化学物中毒。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发生后需要进行两个程序的处理:工伤及伤残等级的认定和鉴定。这两个程序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完成。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当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时,将保留劳动关系并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根据伤残等级,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一定比例的本人工资。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 伤残津贴:根据伤残等级,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按月支付一定比例的本人工资。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如果伤残津贴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伤保险基金将补足差额。
(三) 退休待遇:当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将停发伤残津贴,转而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如果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金额,工伤保险基金将补足差额。同时,一级至四级伤残的职工,将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规定,当职工因工作事故受伤需要停工接受工伤医疗时,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将保持不变,并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