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3-09-15
惩罚性赔偿合同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包括:违法行为、主观故意、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违法行为是指加害人违法实施的侵害他人权利或损害他人利益的作为或不作。无论是行为还是不作为,都可以成为违法行为。
主观故意是指加害人希望或者放任其行为给他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伤害的主观心理状态。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行为人预见到行为的后果,二是希望或者放任结果的发生。
损害事实是指加害人的违法行为实际导致了他人的权利受损或利益受损。
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必须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即违法行为是导致损害事实发生的直接原因。
欺诈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它是指为使被欺诈者陷入错误判断、加深其错误或保持其错误,而虚构、变更或隐匿事实的行为。在法律、习惯或契约有告之义务的场合,沉默也可以构成欺诈行为。因此,欺诈行为不仅包括经营者积极编造虚假情况或歪曲事实,故意告知消费者虚假情况,还包括有意隐匿真实情况,有义务告知消费者而不告知。
故意是指加害人希望或者放任其行为给他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伤害的主观心理状态。它常通过民事欺诈行为、故意侵犯专利权等行为表现出来。
合同违约惩罚性赔偿根据合同约定按照当事人的实际损失进行三倍赔偿。
如果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存在欺诈行为,应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如果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则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惩罚性赔偿金的适用前提是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存在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包括在商品或服务的广告中制作、发布虚假的、引人误解的广告;对商品的价格作虚假表示;冒用他人的注册商标、冒用质量认证标志、名优标志、伪造商品的产地,冒用他人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商品存在瑕疵面不予告知;采取雇用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销售诱导;骗取消费者预付款;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面不提供或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惩罚性赔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赔偿,合同中的惩罚性赔偿按照当事人的实际损失的三倍计算。适用的前提是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存在欺诈行为,例如对商品的价格作虚假表示、骗取消费者预付款、商品存在瑕疵面不予告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