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解除情形分为了哪些情况
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12-07
导读:合同解除分为了约定解除与法定解除,其中法定解除又包括了五种情形:1、因不可抗力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2、预期违约将不履行主债务的。3、迟延履行主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4、根本违约不能实现合同目的。5、法律规定的其他解除情形。
合同解除的情形
一、合同约定解除的情形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93条第2款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一旦达到解除条件,解除权人就可以行使解除合同的权利。这种约定解除权属于事前约定,即在将来发生特定情况时,一方或双方享有解除权。约定解除权通常包括解除权的发生情形、行使条件或期限以及行使解除权的效力等。当发生符合约定解除权的情况时,并不意味着合同立即解除,解除权人必须在解除期限内向对方发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由于解除是一方的行为,因此不需要对方的同意。通常情况下,解除合同可以在诉讼外或诉讼中提出。然而,如果合同对解除权的行使方法有特殊约定,应按照约定进行。
二、合同法定解除的情形
法定解除权是指在合同成立后但尚未履行完毕之前,当事人一方行使法定的解除权,导致合同效力消失的行为。根据《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当事人在以下情况下享有法定解除权,通过行使解除权可以解除合同。1. 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不可抗力是指无法预见、避免或克服的客观现象。当发生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时,任何一方都有权解除合同。2. 预期违约不履行主债务。预期违约不仅侵害了债权人的权益,破坏了合同纪律,还会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因此,法律除了规定违约责任外,还赋予了非违约方解除合同的权利。非违约方可以选择要求继续履行或解除合同,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一方预期违约不履行主债务时,另一方才能行使解除权。3. 迟延履行主债务,在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一方迟延履行主债务时,对方应给予合理的宽限期。如果在宽限期内,债务人仍未履行主债务,说明债务人有严重的过错,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迟延履行指的是不会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的情况。如果履行期限对债权人的权益实现至关重要,迟延履行会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债权人可以直接解除合同,无需催告。4. 根本违约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根本违约是指严重影响合同目的实现的违约行为,包括迟延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地点和方式等不符合合同约定的情况。在债务人根本违约的各种情况下,合同当事人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无需催告即可直接解除合同。5. 法律规定的其他解除情形。这是法律上的兜底条款,立法者可以根据社会实际作出扩张性解释。目前,《合同法》中规定了三种情况下当事人享有单方解除权:(1)在承揽合同中,定作人可以随时解除承揽合同;(2)在货运合同中,托运人可以单方解除合同;(3)在委托合同中,委托人或受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在这些情况下,法律赋予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但如果此举给对方造成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需要注意的是,法定解除情形只有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才能解除合同。而约定解除情形则需要事先在合同中约定,只有达到约定的情况下才能解除合同。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问,请随时联系我们的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