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3-07-31
在借款合同中,预期违约的认定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当事人一方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时预见到对方当事人将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导致他的期待债权无法实现,才可能构成默示毁约。
一方当事人认为对方当事人的行为构成预期违约,必须有确切的证据支持。由于默示毁约中毁约人并未明确告知对方当事人将不履行合同义务,因此一方当事人认为对方当事人的行为构成预期违约需要有确切的证据。
只有能预见到对方将不会或不能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才会构成预期违约。如果只能预见对方将不会或不能履行合同的次要义务,不会构成根本性违约。
一方当事人的预见必须在合同成立生效后,合同履行期届至以前。否则,将视为实际违约。
对方当事人必须没有明确地表示将来不履行合同义务,否则将被视为明示毁约。
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区别:
实际违约是在合同履行期已经届满后,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义务不符合合同要求。而预期违约是在合同履行期到来之前,当事人明示或默示其将不履行合同。
预期违约的违约责任只能在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前提出,而实际违约的违约责任可以在违约行为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提出。
预期违约行为表现为未来将不履行义务,而实际违约表现为现实的违反义务。预期违约只是一种违约的可能,最终可能并不产生违约责任。
预期违约行为发生后,债权人可以要求对方提供履行担保,并在得到必要的履行担保后继续履行合同。如对方不提供或提供的担保不符合要求,债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而实际违约行为发生后,债权人只能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都是合同中一方存在违约行为的情况。处理这些违约行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来确定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