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3-06-13
1、工伤的定义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在以下情形下,应被认定为工伤:
(1) 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发生事故伤害:劳动者因工作原因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到事故伤害的情况。
(2)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发生事故伤害: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而受到事故伤害的情况。
(3) 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意外伤害: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而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情况。
(4) 患职业病:劳动者因工作原因患上职业病的情况。
(5) 工作外出期间受伤或下落不明:劳动者在工作外出期间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导致下落不明的情况。
(6) 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因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而受伤的情况。
(7) 其他法律规定的工伤情形: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1、经济补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未签劳动合同的员工有权要求单位支付双倍工资的经济补偿。
2、工伤赔偿金责任
如果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所有工伤赔偿金都应由单位承担。
3、工伤认定申请
首先,员工应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4、医疗费用和生活费用支付
单位应支付员工住院治疗所需的医疗费用、陪人费和生活费等。停工期间,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并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5、伤残赔偿
在治疗完全结束后,员工应进行劳动能力伤残鉴定,并根据伤残鉴定结论提出伤残赔偿。
6、维权途径
如果单位不给予合理赔偿,员工可以向劳动保障部门的劳动仲裁办提起诉讼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