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2-01-26
一、主体范围
1. 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2. 单位主体:单位也可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体。对单位犯罪的,应追究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二、主体类型
在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体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包括企业的厂长、经理、其他管理员、职工或临时雇佣工等。
指现已离退休或转调的原企业人员。
如律师、专利代理人、经济顾问等。
包括审计人员、税务人员、主管行政机关人员、工商管理人员等。
除上述四种人员外,任何人员若通过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也可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体。
依据合同或权利人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单位及其直接责任人员。若为获取和使用商业秘密与披露商业秘密的犯罪分子事先有通谋的单位或个人,应以共同犯罪论处。
三、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行为包括以下情况:
明知上述行为,获取、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该商业秘密的,也属于侵犯商业秘密罪。
该条所称权利人,指商业秘密的所有人和经商业秘密所有人许可的商业秘密使用人。
一、独立开发
除商业秘密权利人外的人通过独立的技术开发获得与权利人相同或相似的商业秘密,不构成侵权商业秘密。
二、反向工程
商业秘密权利人以外的人对市售或其他合法渠道获得的产品进行解剖与分析,从而推知该商业秘密产品的具体技术方案,不构成侵权。
三、权利人自己泄密
商业秘密权利人未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导致商业秘密泄露,他人获得并加以利用,不构成对商业秘密的侵犯。例如,权利人在发表论文、参加学术讨论会等过程中无意中泄露了商业秘密的内容,他人使用该信息并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
四、获得实施许可
他人取得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受让或实施许可后,可按照许可约定使用商业秘密。
五、善意取得
若取得人主观上并非有意取得该信息,而是由于商业秘密权利人的疏忽使其无意中了解该信息,并且无保密义务,取得人对商业秘密的使用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