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5-01-20
串通投标行为主要表现为两类形式: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投标,以及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投标。
1. 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或压低投标报价。
2. 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在招标项目中轮流以高价位或低价位中标。
3. 投标人之间先进行内部竞价,内定中标人,然后再参加投标,约定给没有中标或弃标的其他投标人以“补偿费”。
1. 招标人在公开开标前,开启标书,并将投标情况告知其他投标人,或者协助投标人撤换标书,更改报价。
2. 招标人向投标人泄露标底。
3. 投标人与招标人商定,在招标投标时压低者或者抬高标价,中标后再给投标人或者招标人额外补偿。
4. 招标人预先内定中标者,在确定中标者时以此决定取舍。
5. 招标人在投标人作标书澄清事实说明时,故意做引导性提问,以促使其中标。
6. 招标实行差别对待。
7. 招标人故意让不合格的投标人中标。
8. 投标人贿赂招标人以获取招投标的信息。
(1) 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复杂客体既包括其他投标人或国家、集体的合法权益,又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秩序。
(2) 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串通投标的行为,并且情节严重。情节严重主要指采用卑劣手段串通投标、多次实施串通投标行为、给招标人或其他投标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造成恶劣影响甚至国际影响等。
(3) 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招标人和投标人。招标人是特殊主体,投标人是一般主体,只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4) 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自己串通投标的行为会损害招标人或其他投标人的利益,但仍决意为之,并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后果的发生。过失不能构成本罪。
串通投标罪与串通投标违法行为的界限关键在于该行为的情节严重与否。情节严重者构成犯罪,否则不以犯罪论。对于何为情节严重,应由最高法院作出司法解释。在认定情节严重与否时,应考虑犯罪手段是否恶劣、是否屡教不改、行为的结果及社会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行为人犯串通投标罪的同时,往往可能涉及贿赂罪、侵犯商业秘密罪等罪名。例如,投标人贿赂招标人以获取特定经济利益,诱使其泄露标底,或者招标人接受贿赂,泄露标底等商业秘密。基于本罪的特点,往往可能出现牵连犯罪的情况。对于这种牵连犯罪行为,由于缺乏特别规定,应依法理,以一重罪处断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