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1 更新时间:2022-01-0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的规定,信访机构对信访事项作出答复后,并不属于行政行为。如果对答复不满意,信访人不能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但可以向上一级信访机构申请复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可以在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请求原办理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进行复查。复查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在收到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并以书面形式答复信访人。
如果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可以在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请求复核。复核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在收到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核意见。
复核机关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进行听证,并将听证的复核意见依法向社会公示。听证所需时间不计入前述期限。
如果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仍然不服,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将不再受理。
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必须具备法律根据,具有从属法律性。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或授权,行政主体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这是由立法技术的局限性以及行政管理的广泛性、变动性和应变性所决定的。
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不需要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决定。即使在行政合同行为中,行政主体在合同的缔结、变更、解除和履行等方面也具有与民事合同不同的单方意志性。
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具有强制性。行政相对方必须服从并配合行政行为,否则行政主体将予以制裁或强制执行。行政行为的强制性与单方意志性密切相关,没有强制性就无法实现行政行为的单方意志性。
行政行为以无偿为原则,有偿为例外。行政主体追求的是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对公共利益的集合、维护和分配应当是无偿的。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当特定行政相对人承担了特别公共负担或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时,才应该有偿。这涉及公平负担和利益负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