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7 更新时间:2024-07-0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第二条的规定,公民有依法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人民陪审员依照该法产生,并依法参加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人民陪审员与法官享有同等的权利。
根据该法第三条的规定,人民陪审员依法享有参加审判活动、独立发表意见、获得履职保障等权利。人民陪审员应当忠实履行审判职责,保守审判秘密,注重司法礼仪,维护司法形象。
在执行案件中,寻找被执行人和被执行财产是一个难题。基层法院所聘用的人民陪审员大多分布在当事人之间,因此在寻找被执行人和被执行财产时具有独特的优势。相比之下,执行人员在执行程序中往往不认识被执行人,而周围群众也不愿提供相关信息。通过人民陪审员的参与,能够保证及时而准确地寻找被执行人和被执行财产。根据某一基层法院的统计调查,在有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57件案件中,没有人对被执行财产提出异议,从而减少了异议审查环节,也没有发生财产执行错误。
我国现行法律并未规定执行过程中的调解制度,导致有些案件即使可能和解,执行人员也不能直接参与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人民陪审员的介入可以抓住时机,与双方执行当事人进行沟通和对话,缓解彼此的对立情绪,促使执行当事人转向和解。由于人民陪审员来自于当事人,与当事人有某种联系甚至有亲戚关系,因此能够更容易拉近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和解率。对于一些案件,如果按照正常的强制措施进行,需要经过查封、异议、评估、拍卖等步骤,涉及不动产的还需要强制搬迁,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人民陪审员的参与可以促使案件和解,省去一些强制程序,提高效率,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对于经过执行和解仍然不能结案的案件,必须及时适用强制手段。基层法院面对的大多是农村地区,有些甚至是偏远地区,被执行人的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在强制手段的实施过程中经常发生阻拦警车、围攻干警等暴力抗法事件。而人民陪审员的陪同执行能够通过向不明真相的人讲解情况和法律来及时化解民众的过急情绪。此外,人民陪审员对被执行财产比较熟悉,能够有效防止执行人员在财产辨识上出现偏差。根据对某一法院陪审员陪同执行的案件进行的统计,57起执行案件中没有发生差错,也没有发生暴力抗法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