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0-20
执行依据不具有给付内容,例如确权判决,其判决内容只在于消除当事人之间对权益归属的争议。给付内容不明确包括义务履行的主体不明确和给付标的不明确,从而导致执行的不确定性。
当执行依据确定为行为履行时,当事人却要求对方进行金钱给付,此申请内容缺乏法律依据。
未生效的法律文书由于其效力不确定而无法被执行。然而,一旦其效力被确认,这种不确定性障碍便可消除,当事人也可以重新申请法院执行。因此,当执行阶段发现执行依据未生效时,驳回执行申请是合适的。
根据《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如果在立案后发现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已经立案,应当撤销案件;如果已经采取执行措施,则应将控制的财产交给先立案的执行法院处理。然而,对于本法院重复立案的情形,相关法律并未作出规定。根据一事不再理的原则和《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二百零八条的规定,对已经执行完毕或正在执行中的案件,当事人再次申请执行,本法院应驳回其执行申请。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申请人的执行申请被法院驳回时,当事人可以根据双方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所作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时,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执行。
如果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可以裁定不予执行:
如果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可以裁定不予执行。裁定书应当送达双方当事人和仲裁机构。
如果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当事人可以根据双方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