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4-15
本文旨在探讨孙某与某建筑公司之间签订的运输合同是否应被认定为劳动关系。虽然双方并未签订劳动合同,而是签订了运输合同,但本文将通过分析工作状态中的关系性质来确定双方之间的法律关系。
孙某自1998年开始从事货物运输工作,并于2006年与某建筑公司签订了运输合同,每年1月1日签订一次。根据合同,孙某的工作任务是听从公司运输队的指派,并没有约定具体的报酬计算方法。此外,合同还要求孙某遵守公司的运输规章制度,违反规章制度将接受处罚。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他人或本人受伤,责任将由孙某承担,与公司无关。
在该公司的运输队中,有8名驾驶员签订了劳动合同,而像孙某这样签订运输合同的人有11人。尽管孙某等11人与其他8人在报酬计算方法上略有不同,但他们从事的工作和待遇都相同。他们都听从车队队长的指派,一起开会,遵守相同的工作制度,并接受公司车队的处罚和奖励。
2010年3月30日,孙某在运输一批模板时不慎被卸车工人撞到胸部,导致两根肋骨骨折。孙某因此支付了6000余元的医疗费用,并误工两个月。
根据与孙某订立的运输合同约定,公司既不支付孙某两个月的误工费,也不支付医疗费。
孙某经过咨询得知,只有确认与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他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孙某向当地劳动仲裁机关提起劳动仲裁申请,请求确认与某建筑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并要求公司承担医疗费和误工费。然而,仲裁机关认为孙某与建筑公司之间是运输合同关系,而非劳动关系,因此拒绝受理孙某的申请。
在法定期限内,孙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确认与某建筑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并认定他的伤害为工伤,要求公司承担因工作时间受伤而支付的医疗费和误工费。法院经审理后,支持了孙某的诉讼请求。
本案的关键在于确定孙某与建筑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尽管双方并未签订劳动合同,而是签订了运输合同,但法院通过分析工作状态中的关系性质,认定双方实际上存在劳动关系。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只要符合以下条件,劳动关系即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备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根据上述规定,孙某显然符合劳动关系的条件。因此,法院判决建筑公司赔偿孙某的损失。
本案中,尽管孙某与某建筑公司签订的是运输合同,但通过分析工作状态中的关系性质,法院认定双方实际上存在劳动关系。因此,建筑公司应承担孙某在工作时间受伤所支付的医疗费和误工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