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0 更新时间:2024-03-26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土地纠纷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解决:一是由土地管理部门进行调解,二是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因此,民政部门不负责处理土地纠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应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由人民政府进行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或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政府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通知后的3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都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民政局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 贯彻实施国家关于民政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全县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指导和推进民政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二) 组织指导全县拥军优属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各类优抚对象的优待、抚恤补助标准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亡抚恤标准;负责烈士、因公伤亡人员褒扬的审核、申报和抚恤工作;负责烈士纪念设施的管理工作;承担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退伍义务兵、转业士官、复员干部安置工作;指导军地两用人才的培训。
(三) 组织协调自然灾害救灾减灾工作;组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建设;组织检查统计上报并统一发布灾情;指导灾民转移安置;申报、管理、分配救灾资金并监督使用;组织、指导救灾拓展工作;指导生活类救灾物资的储备和发放工作;承担县减灾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四) 指导城乡基层政权建设工作;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推动村(居)自治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指导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表彰工作;制定加强和改进城乡社区建设的措施和制度并组织实施。
(五) 负责民政事业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负责民政事业经费的审计和督查;负责民政统计工作;指导、监督全县民政事业费的管理和使用。
(六) 拟定全县性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的政策和规章,并监督实施;负责全县性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工作;查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和未经登记而以社会团体名义开展活动的非法组织;依照有关规定,查处、取缔非法社会团体及民办非企业单位。
(七) 贯彻执行国家的婚姻登记、殡葬管理和儿童收养政策并组织实施;推进婚俗和殡葬改革;配合有关部门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负责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
(八) 负责全县革命老区开发项目的论证、立项、上报工作,做好老区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工作。
(九) 统筹全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制定全县社会救助规划和适时调整救助标准;具体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工作。
(十) 负责综合管理全县福利彩票的发行工作;管理使用县本级福利资金。
(十一) 主管行政区划地名工作,负责组织地名管理法规的实施。拟定全县行政区划总体规划,负责全县乡镇及其以上行政区划变更的审核、报批工作;承办规定权限内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核报批等事项,规范全县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组织建立和管理地名资料档案;承办本行政区内的勘界工作,负责与周边地区边界争议的调处工作。
土地纠纷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村民法制意识淡薄:村民缺乏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法律水平低,缺乏按合同办事的能力。在利益的分配和调整上,村民往往以传统观念作为判断公正的标准,感情用事,不牢固树立法制意识。因此,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口头达成协议,而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当发现别人承包土地并获得收益时,他们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破坏承包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如上述案例中的土地互换纠纷。由于缺乏合同知识,当初签订的合同内容简单,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导致在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
(二) 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农民承包的土地在政策上享有30年或50年不变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农民承包的土地必须经过法定程序才能流转。然而,由于乡村干部和农民缺乏法律意识,导致法定的严格程序问题变得形式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发生争议时,由于当初没有形成书面材料,往往无法通过协商解决,只能诉诸法院。
(三) 政府部门发证程序不规范:政府土地部门在进行土地登记时没有按照《土地登记办法》的规定进行,没有召集相邻各方到场实地指认,或者根本没有进行地籍调查。土地权属没有得到明确,调查表和地籍图没有各方签字确认,土地登记程序粗陋,从而引发土地权属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