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行为的效力具体包括哪些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0-07
行政行为的效力及分类
行政行为的效力
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确定力:行政行为一旦有效成立,就具有不可变更和不可争辩的力量,除非依法才能进行变更或撤销。
- 拘束力:行政行为成立后,对相关人员或组织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有关人员或组织必须遵守和服从。
- 公定力:无论行政行为合法还是违法,都被推定为合法有效,相关当事人应首先遵守或服从。
- 执行力: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有权采取一定手段来实现行政行为的内容。
行政行为的分类
行政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 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根据行政行为适用和效力的对象范围划分。内部行政行为包括行政处分等,外部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为等。
-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根据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划分。抽象行政行为包括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为、行政处罚行为等。
- 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根据行政行为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划分。羁束行政行为如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
- 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根据行政主体是否可以主动作出行政行为划分。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如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如颁发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
- 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行政行为:根据行政行为成立时参与意思表示的当事人数目划分。单方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为,双方行政行为如行政委托行为、行政合同行为。
- 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根据行政行为是否应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划分。
- 作为行政行为与不作为行政行为:根据行政行为是否以作为方式表现划分。作为行政行为如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为,不作为行政行为是指以消极不作为的方式表现的行政行为。
- 授益行政行为与损益行政行为:根据行政行为的内容对行政相对人是否有利划分。
- 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与行政司法行为:根据行政权作用的表现方式和实施行政行为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