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伪证的治安处罚
点击数:131 更新时间:2023-10-01
作伪证的治安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的规定,以下行为之一构成作伪证,将受到治安处罚:1. 隐藏、转移、变卖或者损毁行政执法机关依法扣押、查封、冻结的财物;2. 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3. 明知是赃物而窝藏、转移或者代为销售;4. 被依法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在缓刑、保外就医等监外执行中的罪犯或者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人,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
构成伪证罪的情形
不构成伪证罪的情况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的《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侵犯公民民主权利、人身权利和渎职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以下情形不应认定为犯罪:1. 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因不负责任、疏忽大意或业务水平有限而提供不正确的鉴定、记录、翻译,但没有伪证的主观故意;2. 证人对案件真实情况一知半解,认识不准确,或者道听途说而传闻作证,从而提供了虚假证明,但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以上两种情况下的行为不构成伪证罪。
构成伪证罪的情形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定,以下情形之一构成伪证罪:1. 伪证行为足以使他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轻罪重判;2. 伪证行为足以使犯罪分子逃避刑事处罚或者重罪轻判;3. 伪证行为造成冤、假、错案;4.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经济犯罪分子销毁罪证或制造伪证;5. 伪证行为致使他人自杀或精神失常;6. 伪证行为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民事诉讼证据的要求
证据主体合法
证据主体是指形成证据内容的个人或单位。证据主体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才能作为合法证据。
证据形式合法
证据形式的合法性要求证据在内容上是真实的,并且在形式上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证据取得方法合法
当事人收集的证据材料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取得方法,才能作为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
证据程序合法
证据材料作为证据最后必须经过一定的诉讼程序,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要求,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