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寻衅滋事行为的概念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5-26
酒后寻衅滋事行为是指具有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在公共场所进行无事生非、起哄闹事、随意殴打、追逐、拦截、辱骂他人、强拿硬要、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破坏公共秩序等行为。这些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情节不足以构成刑事处罚的行为。行为人故意蔑视社会道德、国家法纪,挑起事端,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主观上出于故意,寻求精神刺激,发泄对社会、道德、法纪的不满和抗拒情绪,向社会公众"挑战"。这种行为侵害的对象是公共秩序,往往同时对公私财物和人身权利造成侵害,但侵害的对象是不特定的人或不特定的财物。
酒后寻衅滋事行为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具有以下行为之一的人将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以及其他寻衅滋事行为。对于上述行为,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治安管理处罚的总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制定本法。
第二条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足以构成刑事处罚的,将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三条
治安管理处罚的程序,适用本法的规定;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发生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适用本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和航空器内发生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同样适用本法。
第五条
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责任分工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第七条
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的治安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治安管理工作。治安案件的管辖由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民事责任
第八条
对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情况,行为人或其监护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民间纠纷的调解和处罚
第九条
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如果情节较轻,公安机关可以进行调解处理。经公安机关调解并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但如果经调解后未达成协议或达成协议后不履行,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解决民事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