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3-12-09
审计记录的完善程度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充分体现。审计资料的记录应该简明扼要,清晰易懂,不会产生疑义。因此,审计人员必须熟练运用语法、修辞和逻辑等基础知识,掌握用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基本技巧。他们需要用精炼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复杂的审计对象,使审计记录条理清晰、简练畅达,观点鲜明,重点突出。
同一审计人员在同一审计事项上可能因为分类思路的不同而产生一些难以进行综合的审计记录。因此,制定统一的审计记录分类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基础建设。在制定审计记录的分类标准时,应注意所列记录与会计对象的分类方法基本协调,必须将会计账户分类与按项目分类有机结合,并坚持以按会计账户分类为基础的方法。
根据审计操作的不同特点,应分门别类地设计各具特色的审计记录。审计记录一般可分为审计调查记录和书面审查记录两大类。审计调查记录可根据调查对象的多少分为个体调查记录和群体调查记录,这两种记录需要包含类似于会议记录的相关内容,以陈述性表达为主。书面审查记录可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细分为摘录性记录和计算性记录,应围绕审计事项的个性设计多种格式,以促进审计记录工作的顺利进行,并推动审计操作标准化。
审计记录作为一种特定的审计文书,像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一样,必须具备其必需的实质性内容。审计取证记录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被审查内容的事实陈述;二是审计的方法;三是审计取证的对象;四是存在的错弊问题的性质;五是提供审计证据人员的签证意见;六是审计记录人员的签名;七是审计记录复核人员的签名。
审计机构应有计划地开展审计记录专题评议、专项经验交流和专业知识竞赛活动,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通过经验交流拓展思路,提高审计记录规范化操作水平,进一步完善审计记录。
由上可见,审计记录对于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来说都至关重要。它贯穿整个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是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和撰写审计报告的依据。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审计记录,充分保证审计质量,以降低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