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0-09
发达国家企业规模迅速扩张,管理层次不断增加,现代内部审计被提上议事日程。内部审计的发展逐渐从财务领域扩展到经营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最终发展为增值型审计。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真正开展,但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内部审计作为委托代理关系中受托责任方的一种控制机制,通过执行监督和评价职能,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已成为公司治理极具价值的资源。它要接受企业高层管理的监督与指导,向企业高层管理报告审计情况并开展内部审计活动,促进和帮助高层管理有效履行其受托管理责任,进而为减少成本、提高管理绩效提供帮助。
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的关注远远超过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审计人员要关注企业是否职责清楚、分工明确,具体业务是否经过授权和批准,对所有经济活动是否有正确的记录,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是否各司其职,又互相协调制约,及时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作出处理,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经营管理活动正常运转的各种因素。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的第一责任人是企业的主要领导。为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正确披露,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与社会中介审计相结合,可以保证企业财会信息公开公正公允、完整和准确,有效维护国家和广大公众利益。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以来,取得了较大发展。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我国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障碍。
有些企业领导对企业内部审计不重视,没有建立适应其工作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没有配备强有力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实际工作中,审计的独立性并未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证。有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由总经理直接管,有的由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几重管理,有的甚至由财务总监直接管理,这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地位及其作用的发挥。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仍然处在财务审计的较低层次,需要拓宽审计领域,从公司治理到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进行审计,不仅考核财务指标,还要考核非财务指标,不仅是静态的,还要有动态的情况,不仅是经营审计,还要过渡到管理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财会人员出身,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对企业全面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缺乏了解,没有必备的学识和业务能力,难以胜任内部审计工作。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内部审计跟上形势,实现现代化。但目前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无法适应现代化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
企业领导要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对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性,建立适应内部审计工作和发挥作用的体制,配备强有力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充分依靠和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
企业应在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的组织、指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主管可以根据内部章程或董事会的要求,单独向董事会报告审计结果及其情况分析,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可以独立、有效地开展。
国家应尽快出台内部审计的有关法规,与其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也应进一步完善,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
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包括对内部审计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确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和工作任务、工作方式,以及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等。同时,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的培训,充实网络、软件开发专家,以新的方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拓宽内部审计领域,从防范企业风险的角度,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要认清形势,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公司治理、企业经营管理及评价、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