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的中止是指在共同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从犯罪中止的构成特征来确定,包括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和有效性。对于共同犯罪中部分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的情况,不同观点认为其有效性的判断标准有所不
偷配他人钥匙目的是盗窃的话,那么偷配钥匙就是的准备行为。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预备犯罪只是犯罪的准备工作,犯罪行为事实上并未实际发生,侵害行为和后果还没有产生。中止的自动性是犯罪中止的本质特征,也是它与预备犯、区别的标
共同犯罪,是故意犯罪,他是指二人以上经共同策划,共同完成的犯罪行为。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犯罪中止的主观原因,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犯罪嫌疑人终止犯罪行为未造成损害的,应该免除其刑事处罚,所以是不会构成刑事犯罪的。刑法第24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出,犯罪中止的特征
犯罪构成的特征:主体要件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主观要件是故意或过失的主观心态;客体要件是被侵害的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客观要件是犯罪行为、结果或危险性。犯罪中止的主观原因,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是犯罪未遂的又一重要特征,是犯罪未遂区别于犯罪中止的基本标志。所谓意图以外的原因,从性质上讲,是指违背犯罪分子主观愿望和意图的主客观原因。出于犯罪分子本人的意愿而主动停止犯罪的,不能认为是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的上述三个特征使得其分别与犯罪预备、犯罪既遂、犯罪中止相区别;只有同时符合上述三个特征的,才能成立犯罪未遂。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盗窃财物的过程中,当事人自动中止了盗窃行为的,是属于犯罪中止,如果没有造成损害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上述条件,理论上的共识是,自动性不仅是构成犯罪中止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是与犯罪预备形态和犯罪未遂形态区别的主要标志。因此,
但,如果一人中止后,其他共犯不愿意中止,但中止者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中止者成立犯罪中止,其他不成立;如果一人中止,虽然阻止或者他人但未能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由于不具备有效性特征,所以不能做为中止犯认定,只能在量刑时酌轻。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
认定能否成立“共犯中止”,同样应当从犯罪中止的构成特征,即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有效性四个方面来认定。如何认定共犯中止的有效性特征显然是界定共犯中止是否成立的关键。在共同犯罪中部分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部分犯罪人执意要把犯罪进行到底,部分自动放弃犯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