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概念及区别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 > 犯罪形态法律知识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概念及区别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3-20

 
425821

一、犯罪中止——能达目的而不欲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犯罪中止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 中止的时间性: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犯罪中止既不是未遂,也不是既遂。

2. 中止的自动性:行为人认识到客观上可能继续实施犯罪或者可能既遂,但自愿放弃原来的犯罪意图。

3. 中止的客观性:犯罪中止必须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的犯罪结果。

4. 中止的有效性:犯罪中止必须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

根据我国《刑法》第24条规定,对于中止犯,如果没有造成损害,应当免除处罚;如果造成损害,应当减轻处罚。

二、犯罪未遂——欲达目的而不能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形。犯罪未遂具有以下特征:

1.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犯罪行为进入了实行阶段。

2. 犯罪未得逞,即没有发生犯罪结果。并不是凡是发生了犯罪结果的都是犯罪已经得逞。

3. 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包括抑止犯罪意志、抑止犯罪行为和抑止犯罪结果。

根据我国《刑法》第23条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异同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相同点:

1. 时空范围有重合之处: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均可存在于着手实行行为之后犯罪既遂结果发生之前的时空范围。

2. 犯行均未至既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客观上均是在故意犯罪的过程中停顿下来而未将犯罪进行到底。

3. 均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均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异同点:

1. 发生的时间不同:犯罪未遂发生在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犯罪预备阶段不存在犯罪未遂。犯罪中止要求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在实施犯罪预备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达到既遂之前放弃犯罪。

2. 未能完成犯罪的原因不同:犯罪未遂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犯罪中止是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主动放弃当时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

3. 行为结果不同:犯罪未遂的结果是犯罪未逞,而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必须彻底地放弃犯罪,有效地防止他已经实施的犯罪行为之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

4. 刑事责任不同: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如果没有造成损害,应当免除处罚,如果造成损害,应当减轻处罚。

延伸阅读
  1. 犯罪中止有哪三个特征
  2. 什么是共同犯罪的中止,共同犯罪中止如何认定
  3. 偷配他人钥匙是犯罪预备吗
  4. 共同犯罪的特征
  5. 犯罪中止未造成损害的构成犯罪吗

犯罪热门知识

  1. 犯罪未遂的定义和分类
  2. 犯罪中止的适用范围
  3. 犯罪中止的法律效力
  4. 犯罪构成与违法性质之辨析
  5. 持刀抢劫可以无限防卫吗
  6. 协助组织卖淫罪既遂量刑规定
  7. 未成年犯罪有未遂吗
犯罪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