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24-08-17
偷配他人钥匙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预备取决于其目的是否为盗窃。如果偷配钥匙的目的是为了盗窃,那么这就属于犯罪预备的行为。然而,如果偷配钥匙的目的是为了窥探隐私等其他目的,那么这就属于侵犯隐私的民事侵权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对于预备犯,可以根据情节从轻、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
犯罪预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为犯罪准备工具。这种类型的犯罪预备包括制造、改造、寻找、购买等多种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准备最合适、适用的犯罪工具。例如,为了杀人而购买刀子,或者自制利刃、火器等;为了盗窃而准备撬压工具、攀登工具等;为了投毒而购买毒药等。
二、为犯罪创造条件。这种类型的犯罪预备指的是除了准备犯罪工具之外的其他一切准备活动。例如,踩点、跟踪、了解、掌握犯罪对象的活动规律,确定最佳地点和时间,筹集资金,学习攀登、搏斗、诱骗等技巧。
预备犯罪只是犯罪的准备工作,实际的犯罪行为并未发生,侵害行为和后果尚未产生。对于这一点,有人认为犯罪预备也应当负刑事责任,可以根据情节从轻、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
因此,对于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即犯罪预备,例如为了盗窃而准备钥匙,排除实施犯罪行为的障碍等,应根据预备的程度和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等追究其刑事责任,但可以根据情节从轻、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
犯罪中止的本质特征是自动性,这也是它与犯罪预备的区别。预备犯和未遂犯都属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但它们之所以未得逞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即并非出于犯罪分子本人的意愿,而是由于难以克服的外部障碍所造成的。因此,犯罪未遂也可以称为障碍的未遂。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主要包括被害人的反抗、第三者的阻止、自然力的阻碍、物质的阻碍、犯罪人能力不足、认识发生错误等。例如,张三意图强奸并使用暴力将被害妇女按倒,但未能完成性交即被赶来的警察抓获,这就属于因第三者的阻止而犯罪(强奸)未得逞;再如李四进入银行却无法打开保险柜以致一无所获,这就属于物质障碍和自身能力不足的原因而未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