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1-13
生态型环境侵权损害救济是指由于产业活动或人为原因,对生态系统、生态安全以及人类的安全造成现实的或将有的威胁时,通过国家公法强制和私法协调能力结合,实施排除侵害或填补损害等措施来解决侵权行为。
1. 广泛的主体保护范围:与环境侵权法相比,生态型环境侵权损害救济所保护的主体范围更广泛。环境侵权法主要保护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和财产,而生态型环境侵权损害救济的主体不仅限于人和财产,还包括国家及相关组织、非法人组织等其他权利。它不仅涵盖当代人的权利,还包括后代人的权利,范围更广泛。
2. 多样的救济方式:生态型环境侵权损害救济的主体广泛,涉及到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国家权利、公众生存权等多个方面。根据侵害的主体和程度,需要运用民事侵权责任、行政处罚、刑事责任等多种救济方式,在民事诉讼救济、刑事诉讼救济、行政诉讼救济等方面都会涉及。
3. 国际性的特点:生态型环境侵权损害救济已经被认为是全球性问题。全世界成立了多个世界性的环保组织,如世界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等。在进行生态型环境侵权损害救济时,国家之间可以相互借鉴成功的救济经验。
在我国,应明确将生态资源视为一种公共物权来对待。当生态资源受到损害时,应进行赔偿,而不仅仅是在侵害人身和财产后才进行赔偿。法国的《环境宪章》规定,每个人都必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德国和意大利的环境保护法规定,对于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导致生态环境改变、恶化、部分或全部丧失生态功能的行为,行为人应承担民事责任。我国应借鉴这些国家的法律,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确立环保意识。
1. 确定明确的责任归属原则:责任归属原则是侵权法的基本构架。为确立生态型环境侵权损害救济的民事法律责任归属原则,我国可以借鉴欧盟《关于预防和补救环境损害的环境责任的第2004/35/EC号指令》的规定。该指令针对不同性质的经营活动明确了两类生态损害民事责任归属原则:对于高风险、高环境污染的经营活动采用严格责任原则;对于无风险、无环境污染的经营活动采用过错责任原则。
2. 延长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民事法律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生态型环境侵权损害的诉讼时效,我国应考虑延长。因为生态损害的危险是潜在的,而且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德国的《水法》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导致他人损害的诉讼时效为30年,我国可以参考该规定来确定生态型环境侵权损害的诉讼时效。
由于生态型环境侵权纠纷涉及的主体广泛、因果关系复杂、专业性强、诉讼过程耗时长、诉讼费用高昂等原因,一些学者建议建立生态型环境侵权的行政救济。我国可以借鉴欧盟《关于预防和补救环境损害的环境责任的第2004/35/EC号指令》中的相关规定,例如经营者应承担预防、补救和修复措施所产生的费用;相关机构有权通过财产保全或其他适当的保证方式向经营者追偿。通过行政救济,可以使生态型环境侵权的诉讼过程更加方便和快捷。
生态环境具有长周期的特点。从周期的角度来看,生态问题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效果,因此有必要建立生态型环境侵权责任追究终身制。可以借鉴我国在安全生产领域的经验,设立生态型环境侵权责任追究终身制,有助于树立政府、行政机关和公民关注长远发展和战略规划的意识。广东省珠海市在2014年通过了《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该条例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的具体措施。我国应逐渐完善生态型环境侵权责任追究终身制的法律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