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1-09
网络侵权行为具有与传统侵权不同的特点,包括简单易行、主体固定困难和损害后果具有即时性。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侵权行为变得简单易行,行为人无需具备高深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即可实施侵权和欺诈行为。同时,网络的流动性和交互性导致侵权行为主体难以确定,被侵权人难以查明行为人的真实身份。此外,网络侵权行为具有即时性,侵权内容可以迅速扩展并造成损害后果。
民事案件诉讼的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对于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问题,存在多种理论。这包括新主权理论、技术优先管辖论、网址作为新的管辖基础论、管辖相对论和传统管辖理论。
新主权理论认为网络空间正在形成一种全球性市民社会,拥有自治的权利,因此,网络之外的法院的管辖被否定。然而,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网络的独立性,割断了网络与现实的联系,不可取。
技术优先管辖论认为网络发展较快的地区应优先管辖网络侵权案件。然而,这种观点违反了便利当事人诉讼的原则,剥夺了其他法院的部分审判权,不公平。
网址作为新的管辖基础论认为网址存在于网络空间中,其在网络中的位置是可以确定的,因此可作为新的管辖的基础。然而,这种观点牺牲了法的稳定性,不必要创设新的法条。
管辖相对论认为网络空间应建立不同于传统规则的新管辖原则,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管辖并将其法律适用于网络空间内的任何人和任何活动。然而,这种观点与新主权理论相似,不可取。
传统管辖理论认为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应实施管辖。然而,被告与原告往往相距甚远,如果生硬地适用“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将给受害人寻求司法救济制造障碍。
针对网络侵权案件,可以根据侵权行为地和侵权损害结果发生地原则确定管辖权。侵权行为地是指构成侵权行为的法律事实存在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权可以由当事人根据便利诉讼的原则进行选择。
对于侵权行为实施地,可以根据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地点进行确定。如果能够查明具体实施侵权行为的人,可以将此地作为侵权行为地对待。
对于侵权结果发生地,可以根据侵权行为被发现的地点进行确定。如果侵权内容在某个地区被广泛传播,侵权结果发生地可以是该地区。
无论采用何种理论确定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权,都应注重证据固定,以便于被害人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侵权行为的不断翻新,如何确定管辖权也是被害人必须首先考虑清楚的事。